深度养生知识|走近中药:认识一下“柔肝利胆”的茵陈,还有哪些特点?


深度养生知识|走近中药:认识一下“柔肝利胆”的茵陈,还有哪些特点?
文章图片
深度养生知识|走近中药:认识一下“柔肝利胆”的茵陈,还有哪些特点?
文章图片
深度养生知识|走近中药:认识一下“柔肝利胆”的茵陈,还有哪些特点?
文章图片
深度养生知识|走近中药:认识一下“柔肝利胆”的茵陈,还有哪些特点?

走近中药:认识一下“柔肝利胆”的茵陈 , 还有哪些特点?
茵陈 , 在古代最开始其实被人们当作柴禾烧火做饭 , 只是后来被发现其药用价值之后 , 逐渐将其和“柴禾”区分开来 。
所以说 , 茵陈也是一味相当古老的中药 , 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本草经》 , 并被列为上品 。
首先简单说一下人们是如何将茵陈和柴禾区分的 。 其实很简单 , 就是入药的茵陈需要“嫩”点 。
【深度养生知识|走近中药:认识一下“柔肝利胆”的茵陈,还有哪些特点?】目前比较传统的做法 , 就是根据采集收割的时间来区分 , 每年的二月三月前后收割者 , 叫作绵茵陈 , 而秋天采集收割者则叫作茵陈蒿 。 虽然两者都可以入药 , 但一般以绵茵陈更佳 。
从植物属性来说 , 茵陈属于菊科多年生本草植物 , 是茵陈蒿的干燥植株、或者说是幼苗植株 , 在我国山西、陕西、河北等大部分地区都有出产 。
从外观上看 , 入药的茵陈是带有部分短根的、幼嫩的干燥全草 , 一般被压缩成皱缩卷曲的团状 。 它的根大多已经木质化而坚硬 , 表面是棕褐色的 , 里面则是黄白色的 。
茵陈基本是丛生的 , 多数苗茎和叶柄纤细如线 , 长约3到10厘米左右 , 叶为二回羽状深裂 , 裂片线形 , 先端三尖形 。 茎叶表面均密披灰白色毛绒 , 绵软如绒 , 气微清香 , 味微苦 。 入药者以棵小、质嫩、密披灰白色毛绒、绵软如绒、气清香者为佳 。
现代科学发现 , 茵陈的主要成分就是一些挥发油 , 里面含有茵陈烯、茵陈酮、茵陈素、另含叶酸、绿原酸、咖啡酸等物质 。 这些物质大致有如下6个方面的作用:
1、解热 。
2、利胆 。
3、抗菌 。
4、抗病毒 。
5、抗真菌 。
6、降脂 。
传统本草家认为 , 茵陈性味苦寒 , 能入脾、胃、肝、胆四经 , 主要就是能清湿热 , 退黄疸 , 常被用于各种黄疸、小便短赤、湿疮之证 。
茵陈的炮制很简单 , 基本就是去掉根茎 , 洗净切段后使用 。 归纳历代医家对茵陈的使用经验 , 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湿热黄疸:
中医对黄疸有阴黄和阳黄之分 , 茵陈更适合用于阳黄 , 也就是黄疸的“黄”颜色鲜明如橘子色 , 常见于一些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 , 这是因为茵陈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 。
由于阳黄黄疸初起 , 热重于湿 , 所以又有发热、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腹微胀满、脉弦数之像 , 常与栀子、大黄等配伍 , 以加强清热泻火作用 , 代表方剂如茵陈蒿汤 。
如果是湿重于热 , 则会有胸脘满闷 , 头重身困 , 大便并不秘结 , 而小便不利的证候较明显 , 脉濡缓 , 则需配五苓散 , 方如茵陈五苓散 。
2、 寒湿黄疸:
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阴黄 , 黄疸的黄色暗晦如烟熏 , 多见于一些慢性黄疸型肝炎、肝硬化等病 。
一般多有全身虚寒而夹湿的证候 , 常与温里祛寒的附子、干姜等配伍 , 以温化寒湿 , 方如茵陈四逆散 。
3、清热: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