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尽管父母都还活着,但实际上他已经是个孤儿了”( 四 )
吴永才同样面临着亲情修复的难题 , 这个45岁的中年男人在12年前因过失杀人被判入狱 , 那时他的女儿还未满月 , 他在事发后匆匆回了趟家 , 甚至没来得及多看女儿一眼 , 就前往公安局自首了 , 留给妻子陈芳的 , 是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和满地的狼藉 。
据陈芳回忆 , 2009年女儿刚出生时 , 丈夫与公公同在一个建筑工地打工 , 因公公与工友发生口角 , 丈夫吴永才事后找对方评理 , 不料起了冲突失手将对方打死了 。 陈芳说 , 事发时她还在坐月子 , 吴永才出门前她曾劝他不要去 , 但没能拦住 , “我是在晚上接到工友电话时才知道出事了 , 他中途回来时已经把人打死了 , 但什么也没有和我说 。 ”
吴永才与其父亲之后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和7年 , 陈芳不得不在坐完月子后就外出打工谋生 。 她说 , 丈夫与公公双双被抓 , 自己母亲去世得早 , 娘家也没人能帮得了她 。 那段时间 , 为了养活两个孩子 , 她不得不去绣花厂找工作 , 将刺绣带回家里赶工 , 最多时 , 同时打了4份工 。
因工作强度太大 , 陈芳的身体逐渐出了问题 , 受颈椎病影响 , 短短几年后她便无法伏案工作 。 为维系生活 , 陈芳去扫过马路 , 也捡过废品 。 她说 , 丈夫入狱那几年 , 经济上的困难和身体上的重压对她来讲都可以忍受 , 最难熬的是受到来自身边人的歧视和排挤 , 甚至有人当众对她进行言语侮辱 。
陈芳说 ,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 ,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 她都咬牙坚持着 , 但唯独面对女儿时 , 她感觉到一股深深的愧疚 。 每次学校开家长会 , 都是哥哥陪着她去 , 尤其是当陈芳获知有同学用爸爸坐牢的事情调侃女儿时 , 她几乎要崩溃 , “说实话 , 那时候我很恨他(丈夫) 。 ”
之后 , 陈芳从同乡处听说 , 有同乡的孩子因为父母坐牢被同学孤立 , 不敢和人说话 , 她开始时常与女儿谈心 , 教她做人的道理 , 甚至说服自己带着女儿去监狱里探视 , 想以此打破爸爸在女儿心目中“坏人”的形象 , “收到了一些效果 , 但她始终没有主动提起过爸爸 。 ”
2020年11月 , 吴永才经过4次减刑后出狱 。 他说 , 自己在服刑期间每天都很想孩子 , 他努力改造争取减刑 , 就是想早点回家 , 弥补自己对孩子们缺失的父爱 , 但当这一天真正到来时 , 他突然发现 , 自己在女儿的生命中缺位太久 , 已很难弥补 。
无形的囚牢
吴永才至今仍对女儿学校的亲子活动耿耿于怀 。 他说 , 在狱中服刑时 , 妻子曾不止一次提到过此事 , 他曾暗下决心 , 等出狱后一定要以父亲的身份 , 陪女儿参加一次亲子活动 。
出狱已半年有余 , 一家人曾经期盼的亲子活动却没有人再去提及 。 吴永才说 , 服刑的这些年 , 妻子和子女们都过得很苦 , 他很想弥补但找不到方法 , 现在只能通过努力赚钱表达对他们的歉意 , 但这对于孩子情感和心理上的创伤修复作用十分有限 。
中国婚姻家庭咨询师、福建省助困公益协会副会长黄骊表示 , 她从2014年开始关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 , 并在多年的工作中发现 , 这类孩子除了物质、经济上的困难外 , 多数曾在外遭到歧视、孤立 , 部分孩子在家同时充当着“出气筒”的角色 , 他们很容易被当成异类和负担 , 通常情感压抑 , 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
黄骊说 , 有半数以上服刑人员在入狱后 , 另一半都离开了原有的家庭 , 孩子在之后便沦为“事实孤儿” , 从而产生委屈、封闭、自卑、愤怒、对立、疏离、逃避等心理问题 , 如同被关进一个无形的囚牢 , 很难自行解脱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林庆昆|《完美伴侣》“离婚了,我就没有家了!”林庆坤为何是这个反应?
- 真正的友情,从不喧哗
- 怎么放下一个很爱的人,如果你还没放下,不妨也可以看看
- “抠门9年”攒下两套房,真正的人间清醒是这样吗?
- 小熊与白生文字中一样的句子:花自向阳开人终向前走,是巧合吗?
- 爱上你 如何让女人爱上你?这个“稀缺能力”,普通男人要学会
- 备胎 “我有备胎,等玩够再嫁也不迟”女人自信过头,想嫁才知已成笑话
- 渣男 《2022年渣男语录合集》:“既不成全你,也不放过你”
- 过年 “你媳妇回娘家过年,咱家20来口人的年夜饭谁做”“我没媳妇了”
- “草包”领导一上任,就喜欢大肆做这3件事,无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