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 纵横书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做什么的(纵横书海文化)( 二 )


作为一名高校从事文学教育的教师 , 我在与全国不少同行交流中有此共识 , 不管是大学生或研究生 , 如果不深入、系统地读书 , 接受纯正健康的文学教育和学术训练 , 与一些没有高学历的人相比 , 可能在文学阅读、感受、表达上并不占优势 。因为文学教育的大门始终向大众敞开 , 不拒人于千里之外 , 甚至完全靠自学都可以赶超 。
文学的力量绵延不绝 , 化为无形的小船让人自渡
文学教育为什么能融入生活呢?
人精神世界的充实、丰富与提高 , 需要文学的介入 。以语言为筏、文字为桨 , 文学通过文字审美地记录生活 , 可以让不同读者跨越时空的种种局限 , 增加生命的长度、厚度 , 想象和体验别处的生活 , 并以之作为借鉴 。徜徉其间 , 或忘情于山水风物 , 或沉迷于叙事抒情 , 或有感于故事细节 , 或动心于人物形象 , 岂不乐哉!
作家叶辛当初离开繁华的上海 , 前往穷乡僻壤的贵州乡下当知青 , 随身携带了装满世界文学名著的两个木箱 , 在贫困的乡间暗自咀嚼文学的食粮 , 终于成长为新时期贵州文坛的一棵大树 , 后来走进当代文坛的重要殿堂 。
人的情感、意志和以此为核心的心灵世界 , 给予文学一个特殊的位置 。文学是韧性的、温情的 , 也是形象的、直观的 , 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状态暗自吻合 , 像徐志摩笔下快乐的雪花一样消融在人的心胸 。每当文学与特殊人群或人的特殊时期邂逅之时 , 比如人处于情绪低潮时 , 文学的力量更是绵延不绝 , 或者内化为心中的堡垒让人固守 , 或者化为无形的小船让人自渡 。
记得几年前 , 以理工科见长的清华大学校方为入学的新生赠送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 告诫清华骄子在未踏入大学之前汲取文学的营养 , 体会人生奋斗、理想追求 。其实 , 20世纪80年代 ,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 , 就曾引起青年的轰动 。显然 , 文学既是青春的教科书 , 也为平凡的世界增添光彩 。无论是古代士人生活的泛文学化 , 还是当今营造书香氛围的全民阅读 , 文学教育始终在场 。
文学教育的本真力量还能让人不断地认识你自己 , 打通内心精神自愈的甬道 , 安顿或疲倦或孤独的心灵 。“认识你自己 。”这是西方哲学家的一句名言 , 通过文学教育的启迪同样可以达到 。鲁迅对文学与教育的看法均是“立人” 。他说:“人立而后凡事举 , 若其道术 , 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掊物质而张灵明 , 任个人而排众数 。”这些见解表达的都是类似的意思 。换言之 , 不是文学教育有理由融入生活 , 而是生活无理由地需要文学教育 。在这一逻辑起点上 , 文学教育启发人的心智 , 让人的心灵有所凭借 , 改变人的命运 , 让人拥有无穷的力量 。这些都是文学沿途中不断变化的风景 。
读透若干文学经典 , 养成纯正的眼光与趣味 , 慢慢心中有沟壑有峰峦 , 有远近高低的无限风景
与文学教育融入生活的前提、理由等相比 , 文学教育融入生活的方式则更为迫切 , 也更为具体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