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既是当今社会舆论场上的一个熟悉的旧话题 , 也是在公共文化领域不断抽出枝芽的新景观 。从字面来看 , 文学教育以文学为工具和载体 , 自然先是文学的然后才是教育的 , 归根到底重在精神的多重感受与繁复的人间体验 。它以文学、教育为双重根底 , 本身又不断开疆拓土而跨越了不同职业的樊篱 , 自有一片广阔的天地 。如何打开文学教育这一宝藏 , 最为关键的乃是融入生活 。可以说 , 融入生活的文学教育令人神往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感受阅读之美5月9日 , 天津市文昌宫民族小学学生课余时间在学校图书馆里阅读、学习 。朱双银摄/光明图片
文学通过教育植入每个人的童年记忆和精神领地 , 早就绿草成茵、花繁叶茂
文学与教育如何结合 , 是文学教育融入生活的前提 。像一匙晶莹剔透的盐融入一杯澄澈的清水 , 表面上看似乎一晃而过、不留痕迹 , 但舌尖不会骗人 , 盐的咸味让人的味蕾得到别样的体验 。
在“文学教育”这一术语的释义中 , 文学作为前缀和限定词 , 让这一复合体生出无限可能 , 因为文学既是语言文字的艺术 , 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形式 , 被赋予人的思想、情感 , 承载现实生活与艺术的美 。语言是存在之家 , 通向语言的路永远诱惑着我们 。与实用的、功利的价值相比 , 文学内在的、审美的、非功利的价值尤其引人注目 。那些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才是文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 正可谓无用之用 , 方为大用 。
文学如此 , 教育何尝不是同样如此?取其广义 , 教育是有目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词源来看 , 在西方 , “教育”一词有“引出”“导出”之意 , 以知识为工具来升华生命个体精神 。文学遇上教育 , 不是简单的“文学+教育” , 而是双向赋能的比翼齐飞 , 是文学与教育发挥各自优势的有机结晶 。
在人牙牙学语之时 , 文学以童话、歌谣、故事、寓言、古诗、动画等形式 , 成为家庭学前教育的内容;在基础教育阶段 , 语文课程的设置和定位也让文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至于历经风雨的成人阶段 , 文学教育更是无孔不入 , 文学通过教育植入每个人的童年记忆和精神领地 , 早就绿草成茵、花繁叶茂 。
文学教育贴近生活、反映社会 , 呈现的是发出璀璨光芒的不同球面 , 蕴含着社会生活的多重折射和反光 。即使因为社会分工的迥异 , 每个人触摸文学和拥抱教育的机会与频次因人而异 , 但文学教育并没有挥手远去 , 而是像忠诚的影子一样不离不弃 。
文学教育与生活具有高度的重构性 , 不但重叠于某个阶段 , 而且贯通于人的一生 。以消遣闲适为阅读目的的普通读者如此 , 畅游书海精于此业的专家学者也同样如此 。
突然记起这么一则小故事 。当代文学史研究专家洪子诚教授在北京大学开讲“当代文学史问题”课程 , 讲过一个现实的故事片段 。一次 , 他和诗评家谢冕先生一起参加教材讨论会 , 议题包括评议会计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当代文学等不同课程 。当讨论到会计学等课程时 , 他和谢冕都不敢发言 , 只能洗耳恭听 。轮到讨论当代文学时 , 经济学、会计学等非文学专业教授争先恐后发言 , 言下之意是他们对文学也懂很多 。对这一小故事有多种解读 , 包括文学教育打破了专业壁垒 , 其低门槛、多融通的特征足够让不同专业的人进进出出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盘点天津有哪些家装建材市场
- 天津到新加坡飞机多长时间 禁止物品介绍
- 天津大爆炸是哪年的事
- 2022年清明节天津限号吗
- 2022天津清明节扫墓要预约吗
- 把握好让你纵横职场 职场潜规则有哪些
- 天津疫情可以出城吗2022
- 天津高速入口封了吗2022
- 天津今年春节不让回家过年吗2022
- 2022春节期间天津对返津人员有限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