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文学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存在形态和经验 , 立足传统与创造的二元结构 , 从“传统的发明”中汲取方法和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传统是以文学为根基 , “学而优则仕”的格局为文学教育创造了光明前途 。科举取士的内容大多是儒家经典 , 《诗经》《论语》《大学》《中庸》等多半以文学为内涵 , 传统家学、私学和历代书香之家 , 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上 , 都让文学教育大放异彩 。大凡一个家族的壮大、儿辈的成才 , 无不受到文学教育或深或浅的影响 。比如 , 孔子对儿子孔鲤的庭训“不学诗 , 无以言”“不学礼 , 无以立”;杜甫给儿子宗武一诗中有“诗是吾家事 , 人传世上情”之语 , 企盼以诗书传家而“奉儒守官 , 未坠素业” 。
在新文学史上 , 以笔者熟悉的贵州本土作家为例 , 蹇先艾受到家学渊源的熏陶 , 少年时期远赴北京接受新学 , 这样的历程才让他拥有《水葬》《贵州道上》等留世作品;何士光从贵州大学毕业后 , 蛰居黔北乡间十多年 , 在贵州文学先贤的影响下挑灯夜读、埋首笔耕 , 为改革文学发出“乡场上”小人物的呼声;欧阳黔森的短篇小说《敲狗》获第二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时 , 动情地回忆了他与《聊斋志异》的缘分:“小时候 , 每逢夜深人静 , 母亲总是给我讲《聊斋》故事”;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肖江虹的《傩面》在创作札记中不断追认作为中学老师的父辈给他的教诲……这一切 , 都是文学教育传统在不同路径上的承继与创新性发展 , 可以说是“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
如今 , 文学教育日渐与现代生活同步 。尽管也有文学落后于生活 , 文学教育不断后退 , 文学教育和生活存在分离悖反等现象 , 但总体趋势是同步跟进 。同步 , 不是走上一条崎岖的窄路 , 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及时得到多重印证和检验 , 不断向生活敞开怀抱 。人生得意与失意之间的徘徊 , 捷径与弯路之间的选择 , 亲情与友情之间的交融 , 都饱含着“却顾所来径 , 苍苍横翠微”的人生况味 。“纸上得来终觉浅 , 绝知此事要躬行 。”只有不断在文学教育与生活之间往返 , 并落脚于生活 , 两者才能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正如现代诗人冯至《十四行集》中的诗句一样 , “哪条路、哪道水 , 没有关联 , /哪阵风、哪片云 , 没有呼应:/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 , /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
另外 , 应切实重视文学经典的教育路径 , 追求以小见大、事半功倍的功效 。熟悉新文学的读者不难发现 , 不论是高雅文学还是通俗文学 , 不论是影视文学还是网络文学 , 在新文学史上追踪一个重要作家的产出十分困难 , 比如鲁迅、茅盾、张恨水、金庸、莫言、贾平凹、王安忆等著作等身的作家 。文学类书籍越来越多 , 如果不加选择往往会望书兴叹 , 不能再像饥饿的孩子扑在面包上那样读书了 。其实 , 开卷未必全部有益 , 少读书才能读好书 。在阅读文学书籍时 , 在多与少、快与慢、滥与精这几组对立物之上 , 我们主张选择后者而不是前者 , 尽量在少、慢、精上下功夫 , 因为绝大多数普通读者并非专业人员 。不管从事什么行业 , 一旦你抽空认真读几本心仪的经典文学书 , 以此作为为人处世的根基 , 人生就有了诗意和温度 , 精神就有了宽度和纵深 。读透若干文学经典 , 养成纯正的眼光与趣味 , 用来滋养自己 , 慢慢心中有沟壑有峰峦 , 自然就有远近高低的无限风景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盘点天津有哪些家装建材市场
- 天津到新加坡飞机多长时间 禁止物品介绍
- 天津大爆炸是哪年的事
- 2022年清明节天津限号吗
- 2022天津清明节扫墓要预约吗
- 把握好让你纵横职场 职场潜规则有哪些
- 天津疫情可以出城吗2022
- 天津高速入口封了吗2022
- 天津今年春节不让回家过年吗2022
- 2022春节期间天津对返津人员有限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