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称超六成受访大学生希望30岁前结婚 超三成计划生育两个孩子( 二 )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家庭与性别研究中心教授李婷在《中国的婚姻和生育去制度化了吗?——基于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调查的发现与讨论》一文中提到 , 在坚守婚姻和生育的制度性框架下 , 中国大学生对婚育的态度依然出现了发展性的变化 , 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婚姻和生育的价值性基础已发生改变 。 “婚育在传统上的保障性功能以及传宗接代的意义已经极大淡化 。 相反地 , 年轻人开始强调恋爱、婚姻和生育基于个体意义上的价值:互助进步、精神寄托、情感陪伴以及对自身成长的意义 。 ”
“虽然是在谈恋爱 , 但是两个人仍应是独立的个体 。 ”谈到健康的婚恋观 , 胡佳睿如是说道 。 双方都有各自喜欢的事 , 有各自的目标 , 携手一同朝着目标努力 , 互相助力更上一层楼 。 “两个人不会过分依赖彼此 , 在相爱的同时又保持相对独立 , 这样的相处模式有利于感情的经营 , 两个人都能感到很轻松 。 如果一方太过于依赖另一方 , 没有留给对方空间 , 感情很容易出现问题 。 ”
社会思潮、家庭观念为影响受访大学生婚育观主要因素
谈到婚育观的形成 , 史绍豪表示教育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 这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 , 也包括通过了解身边人的经历和社会新闻而产生的思考 。 史绍豪说 , 他父母的感情状况一直很好 , 作为孩子的他在温暖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 “这让我觉得结婚并不是一件压力很大的事 , 也让我对于婚姻没有抱有期待” 。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 , 社会思潮(66.77%)、家庭观念(55.16%)与身边同学、朋友的事例(54.84%)为影响受访大学生婚育观形成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 , 传统的思想观念(44.68%)、学校教育(34.19%)、媒体的相关报道(32.42%)也对受访大学生婚育观形成产生影响 。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在《当代中国青年婚恋状况分析》一文中写道 , 择偶条件随时代而变化 ,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婚恋状况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 婚恋观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折射 。 “中国已进入重视婚姻自由、人格尊严和婚姻质量(生活满意度)的时代 , 多数青年仍然愿意等待而不是将就 , 当代青年将有无感觉、是否有感情和今后的婚姻质量放在了重要位置 。 ”
读理工科的曹宇祺和异性接触较少 , 加之自身性格较为腼腆 , 没有什么恋爱经历 。 他的婚恋观更多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 和父母一起吃饭、遛弯儿时 , 经常聊着聊着就说到了婚恋话题 , “我妈妈会告诉我 , 找什么样的人更合适 , 比如家庭背景、物质条件、个人品性、学识修养等方面 。 ”虽然有时候曹宇祺也会持有一些质疑的态度 , 但他会认真倾听并且大部分都会接受 。 “父母走的路比我多 , 年龄比我大 , 见识也比我广 , 拥有更多的社会阅历 。 听从父母的话 , 借助对自身有帮助的外力 , 能够让我少走一些弯路 。 ”
在魏熙苒看来 , 多年来所受的教育是促成自己婚育观形成的重要因素 , 与此同时 , 她表示家庭环境也对自己的婚育观产生了很大影响:“但父母并没有过多干涉 , 我主要还是会遵从自己的想法” 。 调查显示 , 79.19%受访大学生表示 , 在婚育问题上 , 会听取父母的建议 , 也会遵从自己的想法 。
史绍豪表示 , 在国外留学期间 , 他曾感受到外国人对于恋爱和婚姻更多持有包容和自由的态度 , 但他认为不应过于被他人的婚恋观所影响 , 而是应该在看到不同的观点之后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 , 不能“只看到一类人的观念 , 或者说只是听从父母的意见 , 这样是比较狭隘的” 。 他认为 , 健康的婚恋观应该要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后 , 根据自己和对方的现实情况进行理性判断并严谨选择 , 而不趋附某个人或某种思潮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