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夏心愉、听琴出品 | 愉见财经尽管自己几乎不抽烟|财经记者自曝职业生涯第一次“菜鸟级”暗访:从被识破身份,到挖出核心线索 | 愉见周日( 三 )


但听琴并不甘心 。 总编辑的那一句“到一线 , 求极致” , 到目前为止 , 他觉得自己还只做到了前半句 。
这个时候 , 听琴的敏锐思考能力帮了他:一家国有背景的担保公司 , 难道是可以说脱壳就脱壳的吗?
他心生一计:儿子敢跑 , 就找老子 , 我找你家大股东去!
他立刻上网查工商 , 搜索这家担保公司的股东关系 , 决定要去大股东那里“直捣黄龙” 。
事后的听琴说 , 其实暗访那天他还是很忐忑的 , 因为大股东是地方辖属正处级单位 , 而他又不想亮明采访人员身份 , 怕对方套话几句敷衍了事 , 所以 , 依然用暗访的方式 。 但也因此担心惹祸上身 。
到了这家大股东办公楼楼下 , 预想的情况发生了 , 保安拦住了听琴 , 说这是正规的事业单位 , 没有里头的人来接 , 肯定不让进 。
暗访采访人员的聪明劲儿这时就体现出来了 。 前门不通 , 行 , 就走侧门;事业单位不让进 , 行 , 听琴拿出手机 , 当场查询了这栋楼裙楼里的其它租户单位 , 找到了一家普普通通的广告公司 , 记下了公司的楼层和业务经理名字 。
到了侧门 , 听琴拿出了他那包作为“敲门砖”的烟 , 递给了保安师傅 , 表示自己要去广告公司找某某某 , 但打了对方几个电话都是忙音 , 大热天的求师傅让自己进去等吧 。
就这样 , 听琴顺利地溜进了裙楼 , 又从裙楼的地下车库溜去了主楼 , 上了电梯直冲大股东单位 。
听琴就此开运了 。 大股东单位为人敞亮 , 用听琴的话说 , 颇有西部汉子的豪爽直率 , 有一说一 。 知道听琴的来意后 , 对方接待人也不怀疑也不质问 , 而是直接打开电脑的文件 , 一边给听琴看 , 一边急切地撇清:他们早就不是大股东了!
原来 , 他们多年前就把这家担保公司的股份给卖了 , 卖给了一家民营机构 。
但是 , 那受让了股权的民营机构 , 希望保住外界对于这家担保公司“国有背景”的认知 , 于是谈了条件 , 双方签了抽屉协议 , 由原大股东暂为代持股权 。
而这家民营机构的实际控制人 , 才是担保公司和整个融资项目的幕后核心人物 。
那一刻 , 听琴激动了 , 因为知道自己已经获得了独家核心信息 , 他终于挖出了关键人物、知道了代持的秘密 , 这些信息在后来也成就了他职业生涯里的第一篇重磅调查报道 , 报道刊发后 , 的的确确为投资人厘清了起诉和追债线索 。
当采访人员的成就感 , 不就在此一刻么!
哦 , 不过当时 , 听琴还是努力克制自己的兴奋情绪 , 保持眉头紧锁 , 提醒自己的身份还是个投资人:只关心钱 , 不关心新闻线索!
作者 | 夏心愉、听琴出品 | 愉见财经尽管自己几乎不抽烟|财经记者自曝职业生涯第一次“菜鸟级”暗访:从被识破身份,到挖出核心线索 | 愉见周日
文章图片
后记
Y
暗访 , 长期以来都涉及新闻伦理边界的讨论 。 事后 , “愉见财经”也问过听琴 , 他的底线在哪里?他说:
一则 , 他的使命是“保持社会信息的公开对称” , 只要守住这一条初心 , 只要追求的是真相、客观、公平与正义 , 他就有动力再次出发;
二则 , 他还增加了一条颇为私人个性化的原则 , 他不希望自己给好人惹麻烦 , 也不会伤害到那些在暗访中选择信任、没有防备的受访人 , 因此会采用匿名、说及非要害事件时的回撤一步等方式 , 来尽可能保护“线人” 。
听琴的那一次暗访系列报道后来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关注 , 甚至获得了央媒的转载和追踪 。 有投资人送锦旗给听琴 , 上面写着“人民的采访人员”;也有利益相关方说听琴是个败坏事情的“搅局者” 。
有真相就有利益纠葛 。 一名调查采访人员 , 似乎永远都会身背这两重身份 , 负重前行 。 (责任编辑:董云龙)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