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迷宫:危机与可能性( 三 )
当孤独已令人在世界中难以栖居 , 当静默缘于被消音 , 孤独的痛苦无疑引发了更宏大的生存问题 。 “个体如何才能在一个敌对的社会 , 一个或许宁愿置他们于死地也不容忍他们的存在的社会中生活下去 。 ”
本文图片
《阿尔蒂尔·兰波在纽约》系列作品
“当我知道自己染病时 , ”大卫·沃纳洛维奇说 , “我也知道自己染上了这个病态的社会 。 ”大卫从小受尽父母离异、流离失所、肉体虐待之苦 , 他严重营养不良 , 从未有过好的睡眠 , 唯一一次洗衣服 , 是穿戴整齐地涉进水里 , 当时穿的裤子已经能映出自己的脸 。 他的父亲残暴 , 母亲虽然温暖却不习惯扮演母亲的角色 。 童年挨过饿、受过冻、消磨过时间的地方 , 变成了《兰波在纽约》系列影像中模糊的时间线 。 他的朋友戴上兰波的面具 , 搭乘地铁、站在街头、在餐厅坐着、躺在铺着?赛克的地上 。 既藏匿又暴露在大卫镜头下的“兰波” , 在观看 , 在吸收 , 但连表情都始终沉默 , 这沉默是大卫一辈子遭受的暴力 , 是即便跻身东村艺术圈后 , 面对任何一个派对上的任何一个人 , 也无法袒露自己经历的孤独 。 “我并没有与他们的判断标准相似的价值体系 。 ”将兰波嵌入童年里的场景 , 是大卫深感绝望的时候 , 需要去做的特定的事情 。 他用艺术创作对残破童年进行自我修补 。
确诊艾滋后 , 大卫感到加倍的孤独 。 他迸发出不遗余力的创作力 , 把宣言写在外套背面 , 为去世的挚友彼得·胡加尔制作影像 , “利用他力所能及的每一项手段去记录他所处的时代” 。 艺术升格为大卫非暴力的抵抗 , 以揭示真相、抵抗被忽视被剔除 , 以追求改变、抵抗被隔绝的孤独 , 以自己发声“吸引其他承受着这种强加的沉默的人” 。 大卫与同时代的纽约东村艺术家 , 都在试图解决联结和孤独的问题 。 孤独是他们不可抗的命运 , 而艺术是他们面临孤独吞噬时选择的抵抗姿势 。
尽管对孤独有许多病理学上的研究和解释 , 但社会外在形式的日益世俗化 , 导致了人与人有意义的联结的割裂 。 奥利维娅在书写大卫时 , 一并比较了彼得·胡加尔与另一位同样关注弱势少数人群的摄影师戴安·阿勃斯之间的作品 。 胡加尔的作品更为平等 , “那是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的温柔 , 而非一个漫游者的冷漠” 。 这或许可以成为 , 日常生活中自我衡量的标准 。
本文图片
《往复书简:初恋与不伦》 , [日]坂元裕二著 , 蕾克译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8月 。
《往复书简:初恋与不伦》充满了巧合 , 又普通得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 故事进程完全由两人间来往的书信推进 , 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 , 也借由信件得到了补充 。 第一对是互生情绪的初恋 , 两个人在小学失去联络 , 成年后偶然恢复了通信 。 三崎明希的前后两次表白都把玉埜广志从他的孤独里解救了出来 。 第二对“苏丽珍”和“周慕云”式的爱情里 , 两个同时被背叛的人刚找到了一样孤独的频率 , 就不得不面对突然各自回归家庭的爱人 。 坂元裕二对人物关系的设定甚至有些老套 , 却让人意识到 , 平凡生活中 , 孤独尚能如此惊心动魄 。
“我要说的 , 主要是这个世界的痛楚 , 和与痛楚数量相等的喜悦 。 ”这是坂元借自己的人物描述的孤独感受吧 。 保罗·奥斯特和奥利维娅·莱恩都会赞成 , 孤独中形成的事物 , 也能用来救赎孤独 。 可惜救赎是有限的、单向的 。 玉埜广志成年后有了朋友 , 忘记过三崎明希 , 三崎明希却说:“说是旅行 , 大家都去打高尔夫球了 , 我只在周围走了走 , 被一只巨大的蜥蜴吓了一跳而已 。 ” “我的初恋变成了我的日常 。 ”而待田健一最后才明白 , 给他发钓鱼垃圾邮件开场、建议他搜索刺猬洗澡治愈视频的欢脱的田中史子 , 是一个“早晨醒来睁开眼 , 就看到新的要放弃的一日”的人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人性潜规则:你的价值,决定着你在别人心里的位置
- 梦里的人,不会因为梦的荒诞,从而察觉是梦
- 人生的意义,就是接纳生活的所有,在生活中改变自己
- 厉害的人,都在培养自己这几种能力,希望你也有
- 女人,永远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
- 中国最有名的3座名山,你都去打卡了吗?有生之年建议都去一趟
- 这本去年感动到我的治愈绘本姊妹篇,讲我们都离不开的亲密关系
- 马斯克给年轻人的忠告:这3个,孩子越早知道越好
- 疫情肆虐,80后负债累累的你,还有勇气回家吗?
- 充满遗憾的人生,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