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的垃圾,不要倒在朋友圈
文字 | 一禅 ·声音 | 简宁
在一份社交网络行业研究报告中 , 有这样一个数据:
30.5%的用户 , 发原创内容朋友圈的频率降低了 。
曾经 , 我们满心欢喜地在朋友圈记录美好生活的点滴 。
渐渐地 , 越来越多的人淡出了朋友圈 , 不再把朋友圈当成情绪的宣泄地 。
因为人人都渐渐认识到 , 生活是自己的 , 与旁人无关 。
不是所有情绪 , 都适合展现在朋友圈
今山事在《一杯茶垢》里说:
“在这个世间 , 本就是各人下雪 , 各人有各人的隐晦与皎洁 。 ”
人生不如意之事 , 十之八九 。
有很多情绪 , 注定只能独自吞咽 , 可与人言说者 , 不足一二 。
蔡康永曾经说过:
" 我的情绪从不发表在朋友圈 , 是因为我怕会麻烦到人家 。 "
因为你一发不开心的东西 , 朋友就有义务过来安慰你 。
长此以往 , 过来安慰你的人就越来越少 。
人与人相逢 , 都带着各自的故事 。
对于大部分的过客 , 如果他们能够普普通通地喜欢你一下 , 摸摸你的叶子 , 亲亲你的花蕊 , 就已经足够庆幸了 。
如果贪心地希望把地下盘根错节的根系都连根拔起 , 翻到天光之下 , 要求旁人都喜欢这样的你 , 就是种奢望了 。
大家都很忙 , 针也没扎到别人身上 , 没有人会停下来安抚你的小情绪 。
不是所有情绪 , 都适合展现在人前 。
本文图片
自己消化情绪 , 是成年人最大的体面
社会学家戈夫曼曾说:
“社会和人生是个大舞台 , 每个成员作为表演者 , 都十分关心自己在观众面前塑造的形象 。 ”
成年人的世界 , 就是哪怕生活千艰万难 , 也要保留一丝体面 。
就像电影《唐人街探案》里 , 秦风问唐仁:
“你为什么来泰国?离家这么远 。 ”
唐仁说:
“有哪个人在国内混的舒坦 , 愿意出来呢?
留下有留下的原因 , 出来有出来的理由 。
这世上 , 比所有人瞧不起你还难受的滋味 , 就是让所有人同情你 。 ”
掩藏好自己的脆弱和不堪 , 就是成年人最后的体面 。
在成年人的社交中 , 有个潜规则是:大部人都希望你过得好 , 但不希望你过得比他好太多 。
朋友圈是云上公共区域 , 也是大型人际修罗场 , 这个万花筒照出了人心 , 照见了人性 。
多少人看到你过得不好 , 内心看不起你;看到你过得好 , 默默羡慕嫉妒 。
人际关系是不断变化的 , 当时的甜蜜截图可能会因为关系的变化而变成厉害的武器 , 负面情绪也如此 , 这是很危险的 。
于是大家开始形成一种默契:你是个成年人了 , 要开始学会和情绪独处了 。
不是不想说 , 而是不敢说 。
那些单纯的记录、想与人诉说的心情 , 终究还是成为了权衡利弊后的放弃 。
人生多的是不易 , 不哭 , 不闹 , 不发朋友圈 。
对待负面情绪不是压抑它 , 也不是发泄它 , 而是要安顿它 , 找到它的来处 , 才能知道它的去处 。
想尽办法寻找解决问题之道 , 才是成年人最大的体面 。
本文图片
经营好你的朋友圈 , 就是经营你的人品
在知乎上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
“不太爱发朋友圈的人 , 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
有人答:
“他一定过得很好 , 因为他想要分享的人大概就在身边 。 ”
也有人答:
“他一定很成熟 , 因为他独自消化了所有的情绪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人性潜规则:你的价值,决定着你在别人心里的位置
- 梦里的人,不会因为梦的荒诞,从而察觉是梦
- 人生的意义,就是接纳生活的所有,在生活中改变自己
- 厉害的人,都在培养自己这几种能力,希望你也有
- 女人,永远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
- 中国最有名的3座名山,你都去打卡了吗?有生之年建议都去一趟
- 这本去年感动到我的治愈绘本姊妹篇,讲我们都离不开的亲密关系
- 马斯克给年轻人的忠告:这3个,孩子越早知道越好
- 疫情肆虐,80后负债累累的你,还有勇气回家吗?
- 充满遗憾的人生,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