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把女儿从沉迷手机的边缘拉回来,这方法起初我也不信( 二 )


我们成人思维习惯了要去在所做的事情里面发现“意义” , 但孩子之所以会上瘾 , 就是因为“开心” 。
那么我们提供多样化的时候 , 只需要去让孩子体验到同样的简单开心 , 这就是“意义”本身了 。
可见 , 戒瘾这件事 , 第一原则就是不要考验人性 , 没有人不喜欢能够提供开心的来源 , 这是人的本性 , 这是我们身体结构决定的 。
我们所能做的 , 就是扩大可以提供相同效果的其他来源 , 而不是逼着孩子非要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
这也是为什么 , 逼着孩子不玩游戏去读书 , 最后肯定会有更大的一轮反噬 。
(偷偷和你们说 , 和女儿的这段经历 , 我和先生的瘾也好了很多) 。
半年前|把女儿从沉迷手机的边缘拉回来,这方法起初我也不信
文章图片
2、折中策略
因为有了更多来源获得“快乐” , 那么沉迷于之前那个瘾的时间就会减少 , 这就是第二步 , 折中策略 。
切断瘾 , 并不是0和1 , 越是简单粗暴 , 越难解决问题 , 反而变本加厉 。
老话说 , “50步笑100步” , 但这恰恰就是这个策略的解题思路 , 就是从原本沉迷的“100步” , 退到“50步” 。
像小D之前只要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 , 第一反应就是想到刷抖音 , 但因为她重新体验了各种其他的“快乐” , 慢慢就会发现 , 她并不是无时无刻第一时间都要玩抖音了 。
有时候 , 我也会在旁边不动声色地提醒 , 当然这里肯定是“投其所好” 。 这考察的就是 , 我们要花时间带孩子体验 , 花时间观察孩子 。
像到现在 , 基本上抖音就不是她的第一需求了 。
当然 , 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强加干扰 , 她的新鲜劲过了 , 自然就淡了 。
我并不排除这个可能性 , 但作为父母 , 对于孩子任何可能的“上瘾” , 我不可能坐视不理 , 所以我仍然坚定地在做自己的这三步方法 。
半年前|把女儿从沉迷手机的边缘拉回来,这方法起初我也不信
文章图片
3、发现意义
回到我们成人 , 比如我 , 对抗自己刷剧看综艺的瘾 , 除了知道自己工作的责任外 , 我有很明确的 , 自己为什么而工作的目标感 , 这是我自己发掘的“工作意义” 。
我们经常说 , 玩物丧志 , 那么“立志”也能对抗瘾 。
这件事不是救火 , 但我觉得却是可以从长远帮助孩子学会真正的自控 。
虽然小D的抖音风波基本已经平息 , 但我有意识地和她更多地谈论 ,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 我未来想做怎样的人 。
虽然她只有7岁 , 没有那么多生活经验 , 未来对她来说还是模糊的 。
但我会开始和她保持这样的对话 。 因为我知道 , 她未来的道路上 , 不会只有抖音 , 还会有各种各样的“上瘾剂”
一个人只要找到她“为什么而活/为什么而做” , 那么就能激发出最强烈的自控力 , 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诱惑 。
这就是我们最近发生的小故事 , 也是我关于“上瘾”的新感悟 。
哲学家伯纳德苏茨说过 , “是游戏让我们在无事可做的时候有事可做 , 因此我们把游戏称为‘消遣’ , 并把它们看作是对我们生活间隙微不足道的填补物 。 但它们比这重要得多 , 它们是未来的线索” 。
当时并不完全懂这句话的含义 , 经历过这次后 , 我懂了 。
半年前|把女儿从沉迷手机的边缘拉回来,这方法起初我也不信
文章图片
唯有从小体验过发自肺腑的快乐 , 才有可能形成一条与未来连接的精神通道 , 让孩子在上学成年后 , 即使身处低谷 , 依然有一种免于崩溃的力量 。
所以 , 沉迷不可怕 , 那是我们每个人“自愈”的精神家园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