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路上的你我|她死在36岁,这是我不敢原谅张哲瀚们的原因( 二 )
比电影更令人绝望的是 , 这些痛苦和凌辱 , 是真实存在的 。
光是看文字、图片就痛彻心扉 , 80几年前 , 我们的同胞 , 却真实地遭受了灭绝人性的对待 。
书中 , 大量毫无遮掩的黑白图片里 , 被砍下的头颅 , 堆砌的尸体 , 裸体的女性……尸体 , 尸体 , 大量的 , 受尽折
磨的尸体 。
那些残暴的行径 , 超越了人类能够想象的极限 。
“如果南京的死难者能手牵手 , 那么这队列可以从南京一直到杭州 , 空间距离约为200英里;
他们流出的血液重达1200吨;
他们的尸体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车皮;
如果将这些尸体一一叠起 , 可以达到74层楼房之高 。 ”
即使只看到一部分 , 我都觉得无比窒息 。
难以想象 , 张纯如每天听亲历者的描述 , 看到无数图片和史料 。
张纯如说:很多次 , 我开始痉挛性地颤抖 , 根本停不下来 , 好一阵子都停不下来 。
她被那段历史深深刺激了 , 以至于产生严重失眠、脱发、体重锐减 。
她没有放弃揭发 。
花了几年时间研究 , 在世界各地走访幸存者后 , 她出版了《南京大屠杀》 。
一经问世 , 震惊了西方世界 。
一个月内 , 登上美国最受重视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
当日本人否认甚至抹杀罪行 , 当受害者保持沉默 , 当西方国家极少有人知道这段历史 。
她说 , 她怕最后一个亲历者离开人世 , 这段历史 , 就永远被掩盖了 。
这位勇敢的女性 , 用惊人的勇气和决心 , 揭开了那段惨绝人寰的记忆 。
那一年 , 她29岁 。
死亡威胁
张纯如是美籍华裔 , 她祖父曾是抗日将领 。
她常听父母说起遥远的1937年 , 叫做南京的城市 , 尸山血海 , 民不聊生 。
这一切 , 直到她看到南京大屠杀的一张张照片 , 才觉得无比真实 , 进而出离愤怒 。
“在德国人不断向大屠杀遇难者道歉的同时 , 日本人则将本国战犯供奉在靖国神社 。 ”
多么讽刺 , 冤死的中国人流着血泪 , 刽子手成了英雄 。
为了撰写《南京大屠杀》 , 张纯如来到南京 , 待了近一个月时间 , 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 。
采访幸存者 , 翻阅资料 , 去暴行发生地考察 , 是她每天的工作 。
她听不懂幸存者的方言 , 就全部录下来 , 一句句整理 。
读不懂中文史料 , 就请翻译一条条翻译 , 并和国外材料进行核对 。
她要写的 , 不是一个搏人眼球的故事 , 而是对一段历史的还原 。
那些真实的苦难 , 从亲历者嘴里讲出来 , 时常让她浑身发抖 。
她对妈妈说:“我承受的这些 , 与大屠杀中那些遇难者的遭遇完全无法比拟 , 作为一名作家 , 我要将遇难者从遗
忘中拯救出来 , 替那些喑哑无言者呼号 。 ”
在海量资料中 , 她找到了德国人约翰·拉贝先生留下的 , 详细记载了南京大屠杀的日记 。
同时 , 还有另一份珍贵的史料 , 美国传教士魏特琳女士写下的日记 。
两位亲历南京大屠杀的外国人 , 保护了无数南京百姓 , 他们的记录 , 再现了侵华日军的暴行 。
张纯如不懈努力 , 让这些珍贵的资料 , 公之于世 。
世界为之震惊 , 张纯如的人生 , 也被彻底改变 。
日本驻美大使齐藤邦彦批判 , 这本书是“非常错误的描写、曲解了日本” 。
无数为日本辩护的人 , 在网络上攻击她 , 质疑她写作动机 , 甚至根本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 。
张纯如没有退缩 。
在美国公共电视台 , 她勇敢挑战齐藤邦彦:日本要承认自己在暴行中 , 犯下罪恶的基本事实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人性潜规则:你的价值,决定着你在别人心里的位置
- 梦里的人,不会因为梦的荒诞,从而察觉是梦
- 人生的意义,就是接纳生活的所有,在生活中改变自己
- 厉害的人,都在培养自己这几种能力,希望你也有
- 女人,永远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
- 中国最有名的3座名山,你都去打卡了吗?有生之年建议都去一趟
- 这本去年感动到我的治愈绘本姊妹篇,讲我们都离不开的亲密关系
- 马斯克给年轻人的忠告:这3个,孩子越早知道越好
- 疫情肆虐,80后负债累累的你,还有勇气回家吗?
- 充满遗憾的人生,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