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指涉爱情,又因织女星最初出现的时间就是七月等种种机缘,发展至东汉和之后的南北朝时期,七月七日已经成为了民间广为人知的神仙相会和乞巧的日子,牛郎织女与七夕节也就从此融为一体,并流传至今 。
唐代的宫廷七夕: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
紧随着魏晋南北朝而来的隋唐,给予了七夕节很高的“待遇” 。
《唐六典》将七月七日规定为官方节日,“七月七日,进七孔金细针”作为节日礼物,七夕最重要的官方活动是祭祀机杼 。唐代有织染署,“掌供冠冕、组绶及织絍、色染 。……七月七日,祭杼 。”《岁时广记》引用《考工记》的注文对此祭杼活动进行了解释:“织染署每七月七日祭杼 。”又《考工记》注云:“以织女星之祥,因祭机之杼以求工巧 。”《考工记》中认为,唐代把织女星作为机杼的征祥,而织染署通过七夕祭杼的活动可以乞求工巧 。
律法中的记载因为政治意味而显得有些枯燥,《开元天宝遗事》对于乞巧有更生动的记载:
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 。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 。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 。士民之家皆效之 。
除了这种对着七夕的月亮穿针引线乞求自己能有一双巧手、能够缝织出好的衣裳、能够有美好的爱情以外,唐代诗人沈佺期《曝衣篇》中写:“此夜星繁河正白,人传织女牵牛客 。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杜甫《牵牛织女》中:“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 。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的描写也揭示,汉代七夕曝衣的习俗也被唐代沿袭 。
有郑重的乞巧,也有玩闹的斗巧,《致虚杂俎》中记载高宗时宫中有所谓“斗巧”的活动:
七夕,徐婕妤,雕镂菱藕,作奇花异鸟,攒于水晶盘中以进上,极其精巧 。上大称赏,赐以珍宝无数 。上对之竟日,喜不可言 。至定昏时,上以散置宫中几上,令宫人暗中摸取,以多寡精粗为胜负,谓之斗巧,以为欢笑 。
七夕节在唐代最著名的爱情故事——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中也是绝对不能缺席的,七夕节成全了其中最恩爱甜蜜、也最具悲剧性的桥段:
陈鸿撰《长恨歌传》中写:
玉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 。徐而言之曰:“昔天宝十载,侍辇避暑骊山宫 。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秦人风俗,是夜张锦绣,陈饮食,树瓜华,焚香于庭,号为乞巧 。宫掖间尤尚之 。夜殆半,休侍卫于东西厢,独侍上 。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 。言毕,执手各呜咽 。此独君王知之耳 。”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
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 。时宫女辈陈瓜花酒馔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 。又各捉蜘蛛于小合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 。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民间亦效之 。
只是这一切随着马嵬坡之变而烟消云散,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唐玄宗“上穷碧落下黄泉”寻得杨贵妃的魂魄,悲凉地忆起“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明 仇英 《乞巧图》局部
宋代的七夕夜:车马嗔咽、相次壅遏、至夜方散
宋代的七夕节热闹非凡,《岁时广记》《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中都有很多记载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波西米亚长裙流行款式
- 中国四大古都指的是哪 中国四大古都的简介
- 六朝古都说的是哪里
- 有六朝古都之称的是我国哪座城市 六朝古都的简介
- 开封是几朝古都哪几个朝代 最早定都开封的朝代是哪一个
- 六大古都 六大古都指什么地方
- 开封古都是哪九朝 开封古都的简介
- 作者:黎荔每的隆冬时节 古都长安的雪
- 做春夏最甜美的波西米亚女郎
- 图 春夏出游必备波西米亚发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