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篓|将背篓视为习俗的少数民族:不仅用它装货物,还有一个“妙用”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 , 不同的少数民族由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 , 产生了来自人文景观的不同 。 在印象里 , 少数民族的同胞犹爱背背篓 , 尤其是生长在山区或是高原地区的少数民族 , 对背篓有着极强的依赖 。
背篓|将背篓视为习俗的少数民族:不仅用它装货物,还有一个“妙用”
文章图片
此次走进云南大理 , 就看到一整个村子的村民 , 都有背背篓的习惯 。 几番询问这才知道 , 背背篓是该村的习俗 , 据说在此地流传了上千年之久 。
背篓|将背篓视为习俗的少数民族:不仅用它装货物,还有一个“妙用”
文章图片
周城村 , 是位于云南大理一个以白族同胞聚居为主的自然村 , 号称我国白族第一村 。 该村位于蝴蝶泉的南端 , 周边有苍山、洱海和茶马古道等知名景点 。 在古代亦或是现代 , 周城村所盘踞的位置都是相当便利的 。
背篓|将背篓视为习俗的少数民族:不仅用它装货物,还有一个“妙用”
文章图片
以周城村为整体 , 全村分布有茶马古道山林路、石佛路、南登路、大充路、小充路、塔充路和南登路为代表的7条主街巷 , 以主街巷为头尾 , 还形成了若干条小胡同 , 它们错踪复杂 , 说它们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八卦阵也毫不夸张 。
背篓|将背篓视为习俗的少数民族:不仅用它装货物,还有一个“妙用”
文章图片
背篓|将背篓视为习俗的少数民族:不仅用它装货物,还有一个“妙用”】周城村的民居聚集着白族文化的精 , 被喜爱研究白族民居的建筑爱好者视为“活标标” , 虽然有的民居已经历经一二百年的风雨 , 但是保存的却相当完好 。
背篓|将背篓视为习俗的少数民族:不仅用它装货物,还有一个“妙用”
文章图片
比如块头大的男性 , 编织的背篓往往容量要大于女性 。 而为了装上不同的货物 , 比如活禽和大米 , 两种背篓的编织密度也会有所不同 。 在装活禽的背篓上 , 编织条的密度往往打的小 , 而为了避免大米沿缝隙滑落 , 背篓编织条的密度要大一些 。 其实这类背篓习俗 , 在我国西南地区已经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 。
背篓|将背篓视为习俗的少数民族:不仅用它装货物,还有一个“妙用”
文章图片
这和山区的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联 , 以云南为例 , 当地有很多地方还没有完成完全意义上的通车 , 在山路狭窄的地方靠肩挑背扛 , 危险系数是相当大的 。 而使用背篓 , 不仅可以动用全身的力气 , 还不失为是一种解放双手的妙招 。 再说了 , 用竹条编织的背篓 , 不怕山路岩石的碰撞 , 因此能在我国西南地区长远流传下去 。
背篓|将背篓视为习俗的少数民族:不仅用它装货物,还有一个“妙用”
文章图片
要说在周城村从早到晚 , 都能欣赏到的人文美景 , 那一定是不同的白族同胞背的背篓 , 形形色色的人从面前走过 , 他们背上的背篓也有编织技术上的不同 。 但是无论瞧见那个 , 都让人觉得编织者一定是位心思缜密的高人 。
背篓|将背篓视为习俗的少数民族:不仅用它装货物,还有一个“妙用”
文章图片
清晨 , 白族同胞来到周城村赶集 , 有的长辈还会用背篓带上自家养的土鸡土鸭 , 等到卖了它们 , 置换些油盐或是副食 。 要说白族人的背篓 , 类似于过去内地人的菜篮子 , 只不过相比之下 , 白族人的背篓容量要大得多 。 不过不同的性别和体格 , 白族人在编织背篓的时候 , 也会量身定做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