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什么是启蒙?为什么我们要独立思考?让自己增值的5件事( 二 )
与父母的监护不同 , 父母对子女的监护乃是出于无私的爱 , 每个明智的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够独立自主、成家立业、生活幸福 , 都愿意在他们成年的时候归还所有的权利 。 共同体中的监护人却不一样 , 这些权利的窃贼巴不得所有人永远都处于“监护状态” , 因为不是他们给予受监护人生存 , 而是寄生于受监护人之上 。 康德说:“那些监护人已经为此操心 , 他们极好地担负起对这些人的指挥之责 。 他们首先使自己的家畜变得愚蠢 , 小心翼翼地提防这些安静的造物胆敢从他们将其关入其中的学步车跨出一步 , 然后向这些家畜指出如果试图独自行走它们就会面临危险 。 ”他们的口头禅是:“要是每个人都参与进来 , 那就天下大乱了 。 ”他们用教育来作为理性的镣铐 , 让每个人未成年人都陷入朗读和背诵牢笼 , 他们教导我们学习和考试 , 却从不叫我们独立思考 。 所以 , 最终只有少数人得以通过自己的精神修养而挣脱这种受监护的状态 。
这些挣脱受监护状态的人 , 将会给公众带来“启蒙” , 告诉人们:“要有勇气使用你自己的理智!”
文章图片
我们应当如何独立思考?
启蒙有两种方式 , 一种是由少数人“在自己周围传播一种理性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特价值和自己思维的天职的精神”;一种是“公众给自己启蒙” 。 前者的力量十分有限 , 那些觉醒的少数人很容易就会被监护人推向火场 , 或者驱逐海外 , 例如伏尔泰和卢梭都受到了迫害 。 后者则威力无穷 , 康德认为“公众给自己启蒙 , 这更为可能;甚至 , 只要让公众有自由 , 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 ”
作为公众中的一员 , 我们常常听到的是“服从”而不是“思考” , 好像“服从”和“思考”是一对不可调和的二律背反一样 。 军官要服从指挥 , 市民要依法纳税 , 信徒要虔诚信仰 , 学生要参考答案 , 老师要依据大纲 , 员工要按部就班 , 客户要按时汇款 , 每个人都要各司其职 , 服从安排 , 否则天下就会大乱 。 这样 , 社会似乎在反对我们进行独立思考 , 独立思考是不是一种不现实的主张呢?理性会危害社会吗?
对此 , 康德把独立思考分成了两种 , 一种是理性的公开运用 , 另一种是理性的私人运用 。 前者指个人作为共同体中的一员 , 可以以一名学者的身份自由地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 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后者指个人在某个委托给他的公民岗位或职位上对理性做的运用 , 这时候理性就要受到限制 , 不能是自由 , 而是服从 。
文章图片
例如 , 一名公职人员在接到命令后 , 在理性的私人运用领域 , 他要服从并执行任务 , 如果他抵制或公开批评任务的弊端 , 这是有害的 , 会妨碍公务的执行 。 但同时 , 他虽然是一名公职人员 , 但也是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 , 按理不能阻止他以学者的身份对命令的错误作出评论 , 所以他在完成任务后 , 有权对这个命令发表自己独立思考出来的观点 , 并将是非交给公众去评判 。 一个公民 , 他不能拒绝缴纳捐税的法定义务 , 但他有权在纳税后对这项税款提出质疑 , 对这条法律的合理性提出疑问 , 并交给公众去评判 。 一位老师 , 他需要按照大纲去向学生传授课程 , 但课后 , 他作为一名学者 , 有权保留自己不同的理解 。 只有那些野蛮宗教的教义才容不得别人的言语冒犯 , 才顽固的拒绝被公开讨论 。
公众给自己启蒙 , 每个人在公开运用理性时 , 要享有充分的自由;而在理性的私人运用领域 , 则应服从各种限制 。 只有这样 , 人们才能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 一个真理 , 只要它能够被公开讨论和检验 , 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 就可以反过来改变过去错误的做法 , 使社会走向正确的方向 。 例如一条错误的法律 , 在未充分暴露出它的弊端前 , 人们依然在服从它 , 但人们同时也在讨论它、检验它 , 发现它是错误的 , 并最终废止 。 如果人们只能服从它而无法讨论它、检验它 , 那么人们就只能永远忍受这种错误的责罚 , 这显然是荒谬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梦里的人,不会因为梦的荒诞,从而察觉是梦
- 人生的意义,就是接纳生活的所有,在生活中改变自己
- 大寒 等一场雪停,等一朵花开,只要心存热望,寒尽就是春生
- 林庆昆|《完美伴侣》“离婚了,我就没有家了!”林庆坤为何是这个反应?
- 充满遗憾的人生,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 为什么要学会放手?是为了放过自己
- 逆向思维:赚钱就是你要学有用的东西,不要学有道理的东西
- 《开端》众生皆苦!除了小人物让人破防,还隐藏着什么样的思考?
- 越是没本事的人,越喜欢炫耀这三样东西
- 人老了,真正的富有,是拥有一个和睦美满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