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1987,全旅出击——记“87.4”演习中的52旅( 三 )
这个不该停车的地方就是波山口的下行道,这个全程不足20公里的地段上,大约有100多个回头弯,不管是路面宽度和最小曲半径,都不足以使大型机械和车辆在此停留休息做饭,可以说是一车停全程堵,谁也都别想过 。可那是战时啊!难怪军区姜洪泉司令见状大发雷霆,随即其被撤职查办 。
我们梯队到了后,我陪同许旅长还看了他,作了些安慰 。这说明在当时好多年没打仗了,我们的好多干部人进了战时状态,思想还在平时,处理问题还没跟上战时的节奏 。后来我回忆,不单是87年是那样,79年对越作战时基层连队的干部也是那样,我们都进入进攻出发阵地了,还有的人懵懵懂懂不感到是作战,因为没经历过啊!无知才无畏,等到真正的看到鲜血和牺牲的战友后,头脑一下子就清醒了 。
文章图片
克节朗河谷
三、战场准备
经过四天翻山越岭的连续颠簸,我们于1987年5月20日下午到达战区 。
这里的急修军道粗糙不堪,路面泥泞,坡度陡峭,新装备的东风240型牵引车喘着粗气,在民工的推拉帮助下将各梯队送达集结地域生漠掌 。
此地曾是1962年对印反击作战的出发阵地,二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们几乎又以类似的情况奉命来到这里 。
生漠掌地区其实是一块大约1平方公里的绿草甸,中间只有一个牧民临时搭建的牦牛棚,四周是原始森林,一条河流从草甸的北侧山脚下流过 。
进入此集结地域的并不是我们全旅的所有部队 。而是旅司政后三大指挥部和旅直及二营全体官兵 。除我们旅外,还有工兵15团的两个连 。
二营及旅侦察连大部在草甸的西南方山坡密林深处,警卫连、防化连、通信营、旅司政指挥部在草甸的西侧密林深处,旅后指及保障分队在草甸的东南方山坡反斜面,旅医院在草甸北侧河边 。
旅基本指挥所设在草甸中间的牦牛棚,坐镇基本指挥所指挥的有旅长许仁庭,旅副政委李厚银,参谋人员有我和保卫干事杨军科 。
侦察连一个排在距草甸西南6公里处山腰大石崖担任警戒,并在拉则拉山口接替边防连队观察哨 。
工兵营大型机械没有上来,部分人员已在草甸西侧为旅基指构筑了掩蔽部 。
远远看去,偌大一个绿草甸人来车往,显得拥挤喧嚣,地面由于松软,被东风牵引车的轮胎轧出道道深槽 。
该交待一下步兵一、三、四营和炮兵榴弹炮、130火箭炮、高炮营的位置了 。
炮兵分队和其它步兵分队按开进计划分别按时到达错那县城以南地区后待命 。为什么要待命?而不继续向战区开进呢 。
从波山口至麻玛乡、勒乡,是一个陡然下降的沿沟狭长地带,53公里的地段上,海拔从4000多米一下子降到2000多米,山陡沟深路窄弯急,既展不开部队也不利于大型装备机动,这样只好把一部分部队配置在战地临界区待命
战区属典型的高山狭谷密林地形,山脊走向与攻击方向成横切割状 。海拔在2800-4500米,山的高差一般在1700米左右,谷地宽度在50一350米之间,且大都伴有湍急的河流,山势陡峭,坡度为40一60度不等,山脊缺水缺氧,整个地区大都为骡马道,气候多雨多雾,空气湿度大,部队机动极为不便,通视情况不良,各种保障尤其是后勤保障极其困难 。
到达集结地域后,各分队先是开展阵地建设,就地取材,搭建帐篷,修筑必要的防御工事 。基本野战生活就绪后,各分队即开展临战训练 。训练主要围绕任务特点展开,步兵连主要以小群多路、密林穿插、涉雪行进、雾中方位判定与联络、登山攀岩等战术训练 。伴随火炮主要根据山高林密多雾特点,进行射界标定、阵地选择与转移、弹药保障等科目训练 。司令部已完成了战区沙盘堆制和战法研究,完成相关作战文书的拟定 。政治部及时开办了战场小报,报道各分队战场战前教育及训练情况,鼓舞士气,交流经验 。记得我还写了首《满江红.战印寇》在小报上刊登 。晚上不下雨时,政治部就在草甸上放战争题材的电影,有《打击侵略者》、《高山下的花环》等,部队看电影时全是荷枪实弹,有一次由于不小心,还发生了枪走火,幸亏没有伤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