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瑗|“杨绛之女”钱瑗:最高级的富养,是爱与陪伴( 二 )


1956年 , 19岁的钱瑗 , 认识了一个叫王德一的男孩 。
他们都是北京师范美工队的成员 , 毕业后 , 又同时留校做了老师 。
钱瑗一早便发现了这个男孩的不一般:他总被评为“优等生” , 颇具才情 , 也很受学生的喜爱 。
就连后来的杨绛都回忆说:“德一和善忠厚 , 阿瑗和他在一起 , 我们可以放心 。 ”
在那个女孩崇尚矜持的年代 , 钱瑗却在咬定心意之后 , 大胆向王德一表了白 。 并最终在相识13年后 , 组成了自己的小家 。
巴克莱曾在《花香满径》中说:“幸福的生活有3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 一是有希望 , 二是有事做 , 三是能爱人 。 ”
而对钱瑗而言 , 或许还有第四重:好好感受 。
她并没有如千金小姐般大富大贵过 , 所拥有的 , 也不过是寻常人家的烟火幸福 。
可即便如此 , 她却始终懂得 , 为父母情深感恩 , 为心动之人守候 。
或许 , 相比被动地等待 , 主动感受爱、捕捉爱 , 才更能守住稳稳的幸福 。
钱瑗|“杨绛之女”钱瑗:最高级的富养,是爱与陪伴
本文图片
钱瑗夫妇婚后的日子 , 足以用“琴瑟和鸣”来形容 。
他们一同伏案备课 , 闲时探望岳丈岳母 , 杨绛还曾亲昵地为女婿理发、煮饭 。
可惜 , 好光景总不长久 。
特殊时期 , 王德一被安上了莫须有的罪名 , 日日都要遭受批斗 。
他不堪其辱 , 最终在宿舍楼打上“自绝于人民”的标语 , 于隔离室北面窗户的暖气管上 , 自杀身亡 。
这段婚姻 , 历经不过寥寥数年 。
钱瑗害怕睹物思人 , 搬出了曾经夫妻同住的教师宿舍 , 回到父母身边 。
她几年都没有再恋爱 , 而是把满腔热情 , 都投入给了事业 。
她恨不得用几乎无边际的工作 , 把时间塞满 。
着力研究一门新兴的英语文体学 , 编写的教材分获国家、教育部、北师大三个大奖 。
钱瑗|“杨绛之女”钱瑗:最高级的富养,是爱与陪伴
本文图片
有一回 , 钱瑗深夜加班太晚 , 第二天起床迟了 , 匆匆梳洗赶路后 , 才在教学楼的台阶上发现 , 自己脚上的皮鞋 , 竟错穿成了一只黄 , 一只黑 。
朋友见了 , 劝她“悬崖勒马” , 可她却说 , 自己是“骑在虎背上 。 ”
有句话说得好:
“幸福就像一只蝴蝶 , 你越是追逐它 , 它越是躲着你 。 但如果你转移视线 , 它便会轻轻落在你的肩头 。 ”
空窗数年之后 , 钱瑗终于遇见了对的“他” 。
那人名叫杨伟成 , 是权威的建筑专家 , 年纪虽然长不了几岁 , 却已育有18岁的一儿一女 。
刚开始的钱瑗 , 本是不依的 。 她害怕生活会像从前一样 , 意外总比明天先来 。 可就像鲁迅说的——
“前途很远 , 很暗 , 但不要怕 。 不怕的人 , 面前才会有路 。 ”
在杨绛的提点下 , 钱瑗终于明白:意外来与不来 , 人都必要好好地活着 。 为了体验世上一遭 , 为了爱人 , 也为了自己 。
就这样 , 37岁无儿无女的钱瑗 , 成了两个孩子的继母 , 终于又从孑然一身 , 扑向了朝夕灯火 。
她的继子杨宏建后来回忆说:“钱瑗阿姨 , 简直随和得不像个后妈 。 ”
“知道自己不擅家务 , 就总会带些好吃的东西回来 。 ”
“不舍得花时间看电视剧 , 就提前偷看电视报 , 好和我们说笑取乐 。 ”
明明是后来的“外人” , 却成了四口之家的开心果 。
钱瑗就如一捧烟花 , 燃到哪里 , 哪里热闹 。
蒋方舟写道:“学会爱这个世界 , 但随时准备好与之抗争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