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养生知识|走近中药:认识一下“清热”的知母,有六种情况需要了解


深度养生知识|走近中药:认识一下“清热”的知母,有六种情况需要了解
文章图片
深度养生知识|走近中药:认识一下“清热”的知母,有六种情况需要了解
文章图片
深度养生知识|走近中药:认识一下“清热”的知母,有六种情况需要了解
文章图片
深度养生知识|走近中药:认识一下“清热”的知母,有六种情况需要了解
文章图片

我们都知道 , 中草药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 尤其是中草药的命名上 , 多少能看到一些与“医药”无关的文化气息 。 比如“知母”这味中药 , 看到这个名字 , 您是否会第一时间想起“儿行千里母担忧”这样的千古名句?
【深度养生知识|走近中药:认识一下“清热”的知母,有六种情况需要了解】
其实 , 知母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 , 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就已经被列为中品 , 并有“蚳母、连母、野蓼、地参”这样的别名 。

从植物来源来说 , 知母属于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 入药的部位是知母的干燥根茎 。 在河北易县、张家口、蓟县、山西、河南、内蒙等地都有出产 。 其中 , 河北易县所产者素有“西陵知母”的称呼 , 被视为道地药材 。
从市面上的商品知母来看 , 知母可以分为毛知母和光知母 , 其中:
毛知母:外观为扁圆柱形 , 有时分叉而稍弯曲 , 就像一条干燥的虫子 , 全身长满棕黄色的绒毛和叶基纤维 。
知母的根头处有个叫“金包头”的特征 , 这是传统本草家鉴定真伪的特点 , 为残留的浅黄色叶痕或者茎痕 , 残存的纤维束包住根茎头而得名 。
知母的表面有纵抽沟 , 环纹明显 , 下面多光秃 , 为椭圆形须根痕 , 质脆而易断 , 断面黄色 , 散生纤维管束 , 味微甜而后苦 。 入药者以身条肥大、外皮附金黄色须毛 , 质坚实柔润 , 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
肉知母:又叫光知母 , 就是新鲜毛知母去净外皮晒干而成 。 外观黄白色 , 有纵皱和须根痕 , 其它和毛知母完全一致 。
现代科学发现 , 知母的主要成分就是多种甾体皂甙 , 它们水解后会成为皂甙元 , 此外还含有较多的烟酸 。 这些生物物质也就决定了知母的药理作用 , 大概有:

  • 1、解热 。
  • 2、抗菌 。
  • 3、镇静 。
  • 4、祛痰 。
传统中医认为 , 知母的性味苦寒 , 能入肺、肾、胃三经 , 主要就是能解热除烦、清肺滋肾 。 常被用于各种热病口渴、肺热咳嗽、阴虚燥热的虚汗骨蒸诸证 。 一般直接切片生用 , 也有惯用盐水炒制后使用者 。
综合历代医家对知母的使用经验 , 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和掌握:
一、清实热:

知母常被用于清气分实热 , 尤其是古代夏天出现的高热不退被称为暑疟者 , 常用知母和石膏、青蒿、麦冬、石斛、金银花之类配伍 , 以辅助石膏清热之用 。
其中 , 知母也有很主要的解热镇静之用 , 代表方剂如白虎汤;
二、退虚热:
知母也是中药系统里少数几味能同时用于实热和虚热的品类 。 一些慢性消耗性疫病引起的长期地热不退 , 或者午后潮热 , 骨蒸盗汗 , 脉沉细而数 。
这时候 , 知母常与青蒿、鳖甲、地骨皮等配伍 。 而女子产后劳热 , 知母也可以适当运用 。

三、清肾火:
中医对于肾火 , 其实是很少用清泻之品的 。 但如果肾阴虚而导致阴虚火旺 , 出现一些梦遗滑泄之证 , 同时伴有喉痛咽干、腰酸酸软等现象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