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图说星座|历史上的赊刀人到底是什么来头呢?


壹图说星座|历史上的赊刀人到底是什么来头呢?
文章图片
壹图说星座|历史上的赊刀人到底是什么来头呢?

古代这种卖刀的人 , 名叫“赊刀人” 。
“赊刀人”的形象 , 大都残留在老一辈人的脑海里 。 这些人往往背着一大袋菜刀、剪刀之类的货物 , 穿梭于广袤的农村或熙熙攘攘的乡镇街头小巷里 , 扯着雄浑低沉的嗓子 , 吆喝着“卖菜刀啰、卖剪刀啰” 。
【壹图说星座|历史上的赊刀人到底是什么来头呢?】
(游走街巷的赊刀人)
待人群逐渐聚拢后 , 赊刀人会不慌不忙地摆好地摊 , 不厌其烦地向大家推销其刀的优点 。 诸如削铁如泥、钢好艺精 , 结实耐用等等 。 当然 , 赊刀人还会现场演示刀的锋利 , 拿出随身携带的铁钉 , 在众目睽睽之下 , 手起刀落 , 伴随着铁钉清脆的折断声 , 刀却毫发无损 。
偶尔 , 赊刀人还会邀请半信半疑之人亲自体验 , 以证明这些刀确实名副其实 。
在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后 , 总有性急之人开始询问价钱 。 这时 , 赊刀人就会给你两种选择 , 可以现场出售 , 也可赊账 , 日后来取 。 但不管是哪种方式 , 刀的价格往往都高于当时市场价 , 尤其是赊账 , 甚至会达到时价的十倍以上 。
好奇的村民会接着询问收钱的时间 , 此时的赊刀人会异常神秘地说出一句谶语 , 预言一件事物和一个现象的发生 。 并约定 , 等到谶语实现时 , 他自会前来取钱 。
这就是所谓的“赊刀人” , 赊一把刀 , 立一个谶 。
他们没有赊条 , 不立字句 , 凭借着过人的预测能力 , 和相互信任的契约精神 , 游走江湖 , 兜售刀具 。 卖刀的同时也散播预言 , 在留下一句让人们一头雾水、甚至可笑的谶语后飘然而去 , 没有人知道他们从何而来 , 将去往何处 。
由此 , 赊刀人的身上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光环 。 他们虽身处江湖 , 却始终笑容可掬 , 从不好勇斗狠 , 恃强凌弱 。 他们虽价格有失公允 , 但买卖自由 , 从不强买强卖 , 童叟无欺 。
历史上 , “赊刀人”最早可追述到宋朝 , 只不过当时不叫赊刀人 , 而叫“卜卖” 。 顾名思义 , 就是边占卜边卖货 。
(鬼谷子)
有人说 , 赊刀人的祖师爷是鬼谷子 。 鬼谷子何许人也 , 春秋时期和孔孟齐名的大思想家 , 是一位胸怀卓越智慧的旷世奇才 。 他不但精于占卜 , 具有通天彻地的才干 , 还长于兵学 , 六韬三略无所不通 。 他门下弟子无数 , 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有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 。 他还一手创立了鬼谷派 , 是一位真正的隐士高人 。
这种说法是否可信已无从考察 , 但“赊刀人”的一语成谶 , 倒屡见不鲜 。
历史上就曾记载了一则赊刀人的预言 。
清咸丰年间 , 有一个外乡的赊刀人用船载着刀具沿水道售卖 。 每逢路过人群密集之处 , 便开始兜售 , “计价目而不收钱文” 。
当时的米价为80文一升 , 赊刀人留下谶语 , 待米价降至18文一升时 , 再来讨钱 , “众皆笑其痴” 。 结果等到光绪初年 , 米价果然跌至18文 , 但赊刀人此时却杳无踪迹 。
在抗日战争时期 , 曾有赊刀人预言 , 在不久的将来 , 日本人必定会被打败 , 他的刀钱会等到日本人滚蛋的这一天再来收取 。
这件事发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 , 由于交通闭塞 , 这个小村庄很少有外乡人出现 。 一个炎热的下午 , 赊刀人的到来 , 让这个村庄一时热闹起来 。 村民纷纷聚集到他的地摊周围 , 好心的人家甚至端出来玉米粥招待他 。 在完成了卖刀前的一系列推销过程后 , 赊刀人说出了一句预言 , 他的刀钱会在打败日本人之后再来收取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