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一个字——道。|中国人在四时更迭里
作者:黎荔
文章图片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一个字——道 。
这个“道”是什么呢?是恒常不变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 中国古人都喜欢简单 , 常用“天道”来体现这种恒常不变的、本来如此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 比如《论语》记载 , 孔老夫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 百物生焉 。 天何言哉?”意思是 , 这个天说什么话了吗?天并没有像我这样用语言的方式和大家交流 , 但是 , 我们可以从四季的变化中 , 从万物的生长中观察到一种规律的存在 。 我们从四季的变化中 , 观察到春生、夏长、秋收 , 这个“道”其实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规律 。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 , 固然可以将春夏秋冬四季看成是自然现象 , 但这是以自然科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 , 把世界感知为物质(things)的存在及其总和 。 这绝不碍我们同样可以将四季看成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有序循环 , 并从中感知到“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繫辞下》)的意义和价值;又或者可以将四季看成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 并从中感知到四时风韵殊别的美态 。 值得一提的是 , 汉语中的“人文”二字 , 最早见于《易.贲彖》:“观乎天文 ,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 以化成天下” 。 此中 , 人文(即人的活动现象)是与天文(即天的自然现象)所对举的 。
文章图片
四时的本意 , 就是时间 , 《说文解字》用“四时”来解释“时”这个字 。 春秋战国之际 , 四时开始被赋予文化内涵 , 成为反映社会道德文化的重要符号 。 《管子·四时》《礼记·月令》等都试图以四时为线索构筑人间社会秩序和道德秩序 。 随着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 , 四时 , 十二月 , 二十四节气 , 七十二候 , 每日十二时辰 , 每个时辰中 , 有永恒流逝的分分秒秒 , 时间的展开被打上越来越细密的刻度 。 什么节气?“节”与竹子有关 , “气”是风的意思 , 在古人眼中 , 就是阴阳之气的激荡和相争 , 节气和天气运行、气候变化、万物生长有关 。 东亚文化的根底是农耕文明 , 传统的中国历法既反映了太阳的四时变化 , 又根据月亮阴晴圆缺 , 有了月、大月、小月 , 适合东亚社会 , 对农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
在中国的美食传统中 , 美食有时令属性 , 逢时按节细细享用 , 因自然调节而不逾矩 。 “不时不食” , 是一句老话 , 讲的是应时令、按季节吃东西的方法 , 一招一式不能乱 。 立春要吃萝卜 , 谓之“咬春”;谷雨食春菜 , 端午吃粽子 , 中秋节不仅要吃月饼 , 还要吃河里肥蟹和湖中莲藕;重阳节吃花糕 , 寓意“层层登高步步高升”;到了春节 , 团圆的饺子之外 , 荔枝干、龙眼干、栗子、红枣、柿饼等杂伴儿 , 是不能够不吃的 , 意思是“百事大吉”……一个民族所有心里的祈祷与祝福 , 都蕴涵在那随节气变化而变化的吃食之中了 。
文章图片
在中国园林的营造中 , 与西方园永远只有繁花似锦的春天不同 , 中国园林中的风景因四时季相变化 , 风霜雨雪 , 鸟兽禽鱼花木 , 而使得园林沉默的物质空间有了无尽生气 。 扬州个园 , 春、夏、秋、冬四季假山与特色植物配植而成四季各异景色 。 杭州西湖十景中“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四景分别喻四季之景 。 “春见山容、夏见山气、秋见山情、冬见山骨” , 四时之变 , 季节更迭 , 被视为中国古典园林不可缺少的部分 。 园林借声、光、时景的不同 , 巧妙地将园林之景与人的想象联系起来 , 拓展了园林的维度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01爱情小说的作者 人有希冀总是好的,不能缺乏感情,但也要讲究实际
-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重庆部分地区发生的山林火灾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山上 重庆山火扑救,这9个瞬间令人难忘!这就是了不起的中国人_新闻中心网
- 我今年十八九岁
- 军人|我今年十八九岁
- 作者授权‘田氏文化’网络平台发布 秋雨之恋田福宏 秋 【田氏文化】秋雨之恋 文/田福宏
- 作者:黎荔近年来 苦尽甘来的余甘子
- 王东|王东家暴妻子,他的道歉文传递出1个事实:家暴与出轨存在共性
- 身份证|宽容得清欢
- 作者授权‘田氏文化’网络平台发布 秋田福宏今年的秋天 【田氏文化】秋(外附诗一首) 文/田福宏
- 刘希怀:?退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