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来的脚步|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容易激动了?( 二 )
一个人可以自己所说的事实 , 态度和原则辩白 , 可唯一无法澄清的也正是立场问题 , 怎么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双脚离地 , 然后理直气壮的告诉对方:看清楚了 , 我跟你站的是同一片土地呢?
于是越来越多还能保持冷静 , 秉持客观 , 想要认真友善的去讨论一件事的人选择沉默 , 也因此让他们留在身后的网络环境愈发乌烟瘴气 。
4
这种极端而且容易激动的 , 一言不合就动用权力让对方闭嘴的环境 , 迟早都会反噬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 。
《娇惯的心灵》一书中就记录了近些年在美国的学校里时常发生的一种现象——在美国这个国家里 , 大学生一直都是言论自由的捍卫者 , 每当校方试图控制某些言论或者思潮时 , 学生们总是据理力争 。
可是 , 从2013年开始 , 情况开始慢慢翻转 , 大学生们越来越主张限制言论 , 动辄要求删除教科书里的某些内容 , 要求校方撤回对某个演讲嘉宾的邀请 。
他们只想听到自己想听的话 , 并将一切自己不认同的理论和观点都视作严重的冒犯 。
这本书里讲到了这样一件事:
在美国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 , 有个拉美裔的一年级新生 , 给全校教职工发了一封邮件 。 说学校里拉美裔工人占了很高的比例 , 但行政管理和教师队伍中的拉美裔却很少 , 这让她感到痛苦 , 并且认为自己之所以被录取 , 大概也是为了填充种族配额的指标 。
几天后 , 这个学生收到了学校教务长发给她的回信 , 信中有这么一句话:
【慢慢来的脚步|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容易激动了?】“这些问题非常重要 , 我们也始终在努力 ,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 尤其是那些并不适应我们麦肯纳学院模式的学生 。 很希望我们可以多聊聊 。 ”
你觉得这句话听上去有什么问题吗?
可这位大一新生 , 却选择了最偏激的一种解释 , 她认为教务长的意思是 , 像她这样的有色人种配不上“麦肯纳学院模式” , 是彻头彻尾的种族歧视 。
于是 , 她把自己的解读和教务长的邮件PO在了自己的社交媒体上 , 短短几天 , 麦肯纳学院就爆发了学生的游行示威 , 两个学生甚至发起了绝食抗议 。
在巨大压力之下 , 教务长被迫辞职 , 看上去这个新生和她的支持者们大获全胜 。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 可问题是 , 赢得了这些“战争”的人真的得到了平静和幸福吗?
一项数据显示 , 正是从2013年开始 , 美国大学生的焦虑 , 抑郁甚至是自杀率都出现了飙升 。
不宽容和不快乐 , 这两件事都什么必然的联系吗?我想是的 , 当一个人习惯性的对他人不宽容时 , 他对待自我也就必然更加偏激和紧绷 。
生怕自己一句话没说对被网暴 , 生怕自己站队站得不够坚定而被孤立 , 生怕自己一不小心成了全网嘲笑的对象 。
于是不敢说真话 , 不敢客观 , 不敢冷静 , 也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 。
允许别人做别人 , 然后你才能做自己 , 允许别人犯错 , 然后你才能被原谅 , 允许别人保留反对的意见 , 然后你才可以自由的发声 。
或许生活在这个时代里 , 我们缺的不是什么意见领袖 , 不是什么大V , 只是一颗平常心而已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人性潜规则:你的价值,决定着你在别人心里的位置
- 梦里的人,不会因为梦的荒诞,从而察觉是梦
- 人生的意义,就是接纳生活的所有,在生活中改变自己
- 厉害的人,都在培养自己这几种能力,希望你也有
- 女人,永远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
- 中国最有名的3座名山,你都去打卡了吗?有生之年建议都去一趟
- 这本去年感动到我的治愈绘本姊妹篇,讲我们都离不开的亲密关系
- 马斯克给年轻人的忠告:这3个,孩子越早知道越好
- 疫情肆虐,80后负债累累的你,还有勇气回家吗?
- 充满遗憾的人生,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