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人是怎样教书法的?一文点醒梦中人!(深度好文)

具体而言 , 古典书法有两种最常见的执笔法 , 分别对应于高桌与矮几 。 第一种执笔法我简称为筷子法 , 其实就是拿筷子姿势 。 这个姿势好象是拿钢笔的姿势 , 其实不是 。 拿钢笔的笔杆靠在虎口 , 筷子执笔法笔杆靠在食指第一关节 。
看古人是怎样教书法的?一文点醒梦中人!(深度好文)
文章图片
这个执笔法跟水平面是倾斜的 , 所以适合于左手执纸 , 这样纸和笔基本上是垂直的 。 汉简 , 肯定是这么写的 。 唐代 , 也基本如此(碑石书丹除外) 。 宋代 , 不一定了 。 明清 , 高桌盛行 , 估计这样写的就少了 。
唐代传入日本的空海执笔法 , 就是筷子执笔法的典型 , 请看空海执笔图:
看古人是怎样教书法的?一文点醒梦中人!(深度好文)
文章图片
这样写的一个后果是 , 可以对着垂直平面写字 。 唐代士人动辄题壁 , 因为有此训练的缘故 。 当代书家有几个敢题壁的?
第二种执笔方式 , 我是跟典水先生学的 , 据说传自黄宾虹 。 因为像是护士扎针 , 我就简称为扎针法吧 。 扎针法也是三指执笔 , 跟筷子法不同之处在于:1、执笔更靠近指端;2、虎口更圆;3、笔杆除了指尖没靠头了 。
看古人是怎样教书法的?一文点醒梦中人!(深度好文)
文章图片
最大的区别是:扎针法的笔杆垂直于水平面 。 当然耍起来的时候也是摇曳多姿 , 请看典水的帖子:笔法研究系列(一)——执笔图 。 这种写法 , 明显更适合我们现代人的高桌书写 。
有两种运笔的方式:一种类似于用墩布在地板上拖着走 , 一种类似于扫地要主动发力在地板上推着走 。 地板就是纸 , 墩布就是长锋羊毫 , 扫把就是充满弹性的短锋硬毫 。 用毛笔拖出来的线条 , 比较均匀干净 , 如下图:
看古人是怎样教书法的?一文点醒梦中人!(深度好文)
文章图片
为什么拖出来的线条比较均匀呢?因为拖着毛笔走的时候 , 运笔速度比较均匀 , 所以形态变化也不会太激烈 。 当代人写字 , 拖着毛笔写的情况很多 , 尤其是用长锋羊毫的时候 。 为什么这么写呢?因为当代人有个中锋的概念 , 认为只有笔尖行走在点画中心线才是中锋 , 才是正确的书写方式 。 于是呢 , 就出现了这种四平八稳的运笔方式 , 拖着走 。
另外一种运笔方式我们比喻为扫地 , 也就是推着毛笔走 , 效果如下图:
看古人是怎样教书法的?一文点醒梦中人!(深度好文)
文章图片
推着毛笔走 , 速度是有变化的 , 所以线条会有粗细对比 , 不会太均匀 。 我认为古典作品 , 大多是推出来的 , 所以形态变化万千 。 因为要推出力嘛 , 所以推着写字要用短锋的硬毫 , 这就如同扫帚不能做得太长道理一样 。
推着走笔的时候 , 笔尖未必都在点画中心行走 , 但力量是聚敛在中心的 。 好比我们的扫帚 , 很多时候是设计成倾斜角度的 , 但这恰好方便我们扫地的时候将力量传达至地面 。 唐代笔法密传中 , 有个如锥划沙的说法 , 就是说明行笔要感受到纸面的阻力 。 而推着笔行走 , 才能达到这个要求 。
这种思路在美术院校中非常常见 , 但是古人却很少提这个事情 , 难道不值得令人反思吗?其实当我们仔细观看古人墨迹原件而不是印刷品的时候 , 我们会对他们墨迹的形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 就是因为墨迹清清楚楚告诉我们:很多情况下毛笔行进两侧的压力是不同的!
看古人是怎样教书法的?一文点醒梦中人!(深度好文)
文章图片
从放大的高清墨迹中可以看出来 , 笔画行进过程中两侧墨色浓淡不一 。 越是光洁的纸张越明显 , 好比董其昌 。 有些书家用墨太黑 , 如苏轼 , 就不容易看出这个痕迹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