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娅|陆晓娅|那个被“冰冻”的小女孩( 三 )


可是 , 好像一切都晚了 。 在妈妈还能述说童年故事的时候 , 我还没有能力帮她解构这些故事 , 从中发现故事的新意义和她的宝贵之处 , 让一个新的“我”从那个冻结的小女孩身上溶解出来 。 之所以做不到 , 还在于从小的委屈和疏离 , 让我无法真正放空自己 , 去接纳一个不完美的妈妈 。
陆晓娅|陆晓娅|那个被“冰冻”的小女孩
本文图片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 , “积极地无条件的爱”是疗愈的力量 。
但当我面对妈妈的时候 , 好像就是做不到“无条件” , 我总期待着她能先主动地对我表达爱 , 弥补我童年的缺失 。 我也很难做到“积极” , 因为我仍然觉得照顾她、陪伴她 , 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外在的“责任” , 而不是我内在的需要 , 所以我会盘算:她占用了我多少时间?如果把这个时间用在我自己身上 , 我又该读了多少书 , 走了多少有意思的地方 , 做了多少有意义的事情?——直到有一天 , 微信中的一句话一下子警醒了我:“如果你仍然感到委屈 , 喜欢抱怨的话 , 说明你还在受奴役 。 ”
我突然意识到 , 当我希望妈妈改变时 , 其实我的心灵仍然没有得到自由 , 我仍然被代代相传的伤痛奴役着 。 之所以说代代相传 , 是因为妈妈的童年创伤也是她的家庭带给她的 , 而作为古老的大家庭 , 在时代风暴中飘摇的大家庭 , 妈妈的家人恐怕也意识不到对她造成了怎样的伤害 , 或许他们也有着自己的伤痛!
要从奴役中解放自己 , 只能放弃让妈妈改变的念头 , 因为我无法掌握她的行动 , 也已经无法通过破译AD语进入她的内心 , 更无法和她用语言进行真正的交流了 。 也许 , 只有回到罗杰斯的“积极的无条件的爱” , 才是解放之途?
陆晓娅|陆晓娅|那个被“冰冻”的小女孩
本文图片
想到电影《怒焰狂花》 , 那个只有7岁的小女孩凯 , 在18个月大时就被父亲强暴 , 安全感的彻底丧失 , 让她无法产生正常的情感 , 变得凶残狂暴 。 养父母曾求助于多个心理治疗师 , 都没能减少这个小女孩的攻击性 。
最后的一个治疗师故意一次次激怒凯 , 创造机会让她释放出来心底的愤怒 , 但无论小女孩如何的狂怒 , 治疗师和小女孩的养母都会紧紧抱住她 , 告诉她“痛 , 没关系 , 生气 , 也没关系” , 让她感受到全然地被接纳 。
终于 , 小女孩看到养母的泪水时问了一句:“你是在为婴儿凯哭吗?”——只有在释放掉了愤怒 , 同时这样的释放得到了允许和接纳后 , 她才能容出心理空间来关照他人的感受 , 疗愈才开始产生 。 这就是所谓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吧!
妈妈是早晚会走完她的生命之路的 , 也许 , 老天给我的使命就是要陪她走完这段路 , 并且在这段路上 , 能让她笑得更多 , 最后真的留给我们一张安宁祥和的脸 。
要实现这样的愿望 , 只有放下对她的期待 , 努力地接纳她的不完美 , 像容器一样盛住她的伤痛 , 她的愤怒和委屈 , 温暖才可能流入她的心 , 再从心中流淌出来 , 绽放在如花盛开的笑颜中?
1. 陆晓娅:斜杠老年 , 生死学探索者与传播者/ 文字耕种者/ 墓地导游/银发走读生/心理人/教育人/公益人...... 。
《中国青年报》前资深编辑 , 青春热线公益热线创办人 , 北京歌路营公益机构创办人 , 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理事 。
2. 陆晓娅于2012~201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影像中的生死学”公共选修课和教师教育工作坊 , 著述《影像中的生死课》(2016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