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往后余生,别再对这些人好

《诗经》有云:“投之以桃 , 报之以李 。 ”劝诫人们要“知恩图报” 。
一个心存善意的人 , 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 , 对此笃行不怠 。
但越是前行 , 越是会发现 , 并不是所有的人 , 都值得真心以待 。
当付出的真情成为他人伤害自己的利器 , 就要提醒自己 , 往后余生 , 擦亮眼睛 , 别再对这些人好 。
范雎|往后余生,别再对这些人好
本文图片

01
人在低处 , 处处为难时时打压你的人 。
龙游浅水遭虾戏 , 虎落平阳被犬欺 。
人越是弱时 , 越容易被人欺负 。 那些落井下石的人 , 那些故意刁难的人 , 就如同暗夜里的一个个绊脚石 , 让人接二连三遭遇更多困苦 。
范雎是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 。 李斯曾高度评价范雎:“昭王得范雎 , 废穰侯 , 逐华阳 , 强公室 , 杜私门 , 蚕食诸侯 , 使秦成帝业 。 ”
然而 , 范雎在被秦昭王重用之前 , 差一点在魏国丧了命 。
起初 , 范雎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 , 因被诬陷通齐卖魏 , 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 。 奄奄一息之际 , 被看守救出 。 后来 , 他又在郑安平的帮助下 , 易名张禄 , 随秦国使者王稽潜入秦国 , 因提出一系列强大秦国的主张 , 而被重用 。
范雎掌权后 , 充分展现出恩怨分明的性格 , 他先是设计羞辱了须贾 , 之后又迫使魏齐自尽 。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 , 是他举荐郑安平出任秦国大将 , 王稽出任河东郡守 。 凡是以前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 , 他都散家财物给予酬谢 。
范雎的故事让人有一种大仇得报、大恩得偿的畅快淋漓之感 。
人的成长 , 总不乏一个从一文不名到功成名就的过程 , 一路上 , 有人鼎力相助 , 也有人故意打压 。
对此 , 我们需要像范雎一样 , 拼死抗争 , 闯出一条路来;也必须恩怨分明 , 对那些处处为难时时打压我们的人 , 亮出冷酷和无情的一面 。
只有对恶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才能“杀鸡儆猴” , 树立起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和底线 。
范雎|往后余生,别再对这些人好
本文图片

02
人在高处 , 刻意阿谀奉承的人 。
十年寒窗无人问 , 一举成名天下知 。
【范雎|往后余生,别再对这些人好】对于很多人来说 , 成功之路布满荆棘 , 备受委屈 。 所以 , 很多人在“出人头地”之后 , 渐渐“黑化”了 。
如同《红楼梦》中黛玉的老师贾雨村 , 他生于仕宦之家 , 但到他时 , 祖宗根基已尽 , 只剩下他一人 。 他想进京求取功名 , 无奈囊内空空 , 只得暂在姑苏城里葫芦庙里安身 , 每日卖文为生 。 后得甄士隐相助 , 他才有钱上路 , 考中进士 , 升为知府 。 不久 , 因贪污徇私、被革职 , 受聘至林如海家 , 任林黛玉的启蒙老师 , 又借着与林如海的关系攀附上了贾府 。
在贾政的帮助下 , 他又官复原职 , 但为官不正 , 乱判了一起"葫芦案" , 在贾府落败之际 , 他落井下石 , 充当了“查抄贾府”的急先锋 。
这样的人 , 哪怕糊弄过了贾政这样的老好人 , 也终究糊弄不住其他人 , 最终"因嫌纱帽小 , 致使锁枷扛" 。
“贾雨村”这样善于阿谀奉承的人 , 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
他们总是长着两幅面孔 , 对失意者 , 不理不睬 , 爱答不理;对得意者 , 满脸堆笑 , 没话找话 。
因此 , 如果自己好不容易出人头地了 , 面对这样刻意讨好的人 , 最好的办法就是“拒之门外” , 否则 , 很有可能会如同贾政一样 , 施惠于人 , 反受其害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