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老家 谁再说你单身狗,你就甩给他这篇文章


每次回老家 谁再说你单身狗,你就甩给他这篇文章
文章图片
每次回老家 谁再说你单身狗,你就甩给他这篇文章
文章图片
每次回老家 , 寒暄得差不多了 , 话题又像以往一样 , 被亲戚们故作不经意地引到了「人生大事」上:
现在有没有对象啊?
也该找啦……
你看那XX都结婚了!
你现在是不着急 , 再过两年就不这么想了 。
到时候“好的”都被挑走了!
难道你想一辈子孤独终老吗?
我也像往常一样 , 撑过了这场浩劫 。
我理解他们的观念 , 那个年代的人们更多的是“搭伙儿过日子” , 人必须要在一起 , 才能生活下去 , 所以“有伴侣”被当做默认设置 。
而单身 , 被认为只是“通向恋爱结婚”的一个过渡阶段 。 甚至很多人 , 刚从原生家庭中脱离出来 , 就匆匆跑进了另一个家庭 , 根本没有和自己相处过 。
虽然现在单身狗的声势浩大 , 但大多都哀嚎着、抱怨着自己的状态 , 急切寻找“快速脱单的方法” 。
单身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我们所有人都单身过 , 但也许只有很少的人真正体验过 。
每次回老家 谁再说你单身狗,你就甩给他这篇文章
文章图片
图/《单身指南》
每次回老家 谁再说你单身狗,你就甩给他这篇文章
文章图片
单身是什么?
之前有个挺火的电影叫《单身指南》(howtobesingle) , 听起来是教大家如何在单身时和自己相处 , 但大部分剧情都是在讲女主Alice与各种人约会、谈恋爱的故事 。
剧中Alice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是需要通过关系来定义自己是谁?”
的确 , 如果你稍微留意 , 就能发现无论是在影视剧还是我们的真实生活中 , 人们都是用身份关系来定义自己的 , 比如“我是xx的儿子 , 这是xx的同事 , 这是xx的男朋友” 。
单身(single)也是一种身份 , 但单身从字面上好像意味着“不与任何人、任何事物建立联结” , 好像天然孤立 。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单身者们是被边缘化、被忽视的群体 。 那些单身者的故事 , 鲜有人讲述 。
这听起来有点反直觉 , 单身狗明明是网络世界的高姿态者 , 情侣们秀个恩爱都胆颤心惊 。
同时 , 数据也告诉我们 , 单身是正在崛起的趋势 。 美国18岁以上的未婚者在2015年就已经达到45% , 且在持续增长中 。 在日本 , 终生独身的人口已经达到了总人口的10% 。
但人数众多 , 并不代表掌握更多话语权 。 单身 ,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 , 以及现在 , 都遭受着难以察觉的歧视 。
每次回老家 谁再说你单身狗,你就甩给他这篇文章
文章图片
图/《逃避可耻但是有用》
每次回老家 谁再说你单身狗,你就甩给他这篇文章
文章图片
你遭遇过单身歧视吗?
美国心理学学者BellaDePaulo发现 , 在生活中对单身人士的污名化、负面刻板印象以及行为层面的歧视非常常见 , 她将这种现象称之为Singlism(单身歧视) 。
你是否曾发现/遭遇过以下这些普遍存在的、对于单身人士的误读?
单身就是孤独可怜的
我常听别人说 , 单身的人幸福感低、没人陪很孤独很可怜 。
这些都源于人们对于单身的一个最大误解:单身就是不与人接触 , 孤独一个人就是可怜的 , 而“找一个人一起生活”似乎能化解所有问题 。
人家只是单身 , 又不是被关小黑屋了 , 怎么可能不与人接触嘛 。 而且与人接触也可以有很多种类 , 他们也许可以从与家人、朋友、邻居的的接触中满足社交需求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