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钱和不存钱的人,过了70岁之后是不一样的人生

关于钱的重要性 , 不言而喻 。
就像作家王尔德说的:“在我年轻的时候 , 曾经以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 , 现在我老了 , 才发现确实如此 。 ”
金钱的观念 , 在中年时最明显 , 上有老下有小 , 啥事都得操心 。 缓解压力的办法 , 就是狠狠赚钱 , 努力存钱 。
到了老年 , 有了退休金 , 对于金钱的压力 , 感觉就不大了 。 还有一些老人认为 , 钱留着 , 反而会让子孙争吵不休 , 不如自己花了 。
退休金就好比一口井 , 能够保证一日三餐 , 但是不注意“量入为出” , 到了七十岁之后 , 还得吃苦头 。
从七十岁开始 , 人的身体 , 家庭的境况 , 都发生了变化 。 稍不留神 , 就会陷入到“高寿多辱”的境地 。
老年人要早点明白 , 存钱和不存钱的人生真的不一样 。
存钱和不存钱的人,过了70岁之后是不一样的人生
文章图片
01
七十岁之后 , 好的父子关系 , 是需要花钱维系的 。
“羊有跪乳之恩 , 鸦有反哺之义 。 ”我们经常用这句话来教育晚辈 , 也警醒自己 , 要对长辈好一点 。
可是 , 你手里没有钱 , 用什么来孝顺父母呢?外出的人 , 隔三差五打个电话回家 , 体现了孝道 , 但是父母真的有事了 , 怎么办呢?总不能两手空空地回到老家吧 。 从儿女的角度来分析 , 如果父母有钱 , 自己出力 , 孝顺的事情就好办了 。 特别是一些承担房贷的中年儿女 。
从老人本身来说 , 如果手里有钱 , 儿女会更加孝顺 , 孙辈也会脸色好看一些 。
邻居老矿的孩子 , 今年三岁 。 过年时 , 把红包拿出来给大家看:“爷爷给的 , 两百元 。 ”
另一个邻居老陈的儿子 , 四岁了 , 他也拿出红包 , 说:“还是你爷爷好 , 看我的爷爷 , 真的好小气 , 只给了十块钱 。 ”
老陈的儿子不明白 , 自己的爷爷是农民 , 靠种地养老;别人的爷爷是退休工人 , 月收入五六千 。
孩子的话是纯粹的 , 也让人看到了钱多和钱少的真实面 。 逢年过节 , 老人拿红包给儿孙 , 皆大欢喜 。 要是老人“一毛不拔” , 恐怕就不太乐意了 , 尤其是不谙世事的孩子 。
另外 , 也有人提出 , 把请保姆的钱 , 给儿媳 , 这样的做 , 儿媳会乐意 。 毕竟 , 儿媳也需要承担养家糊口的压力 。
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说 , 老人请保姆 , 也是帮助了“保姆全家” 。
几代人之间的情感互动 , 孝道传承 , 都要花钱 。 当退休金不够的时候 , 还得用存款作为补充 。
存钱和不存钱的人,过了70岁之后是不一样的人生
文章图片
02
七十岁之后 , 健康的身体 , 是需要花钱支撑的 。
也许 , 七十岁是一个分水岭 , 很多老人从生龙活虎的状态 , 进入了苟延残喘的状态 。
就拿我的母亲来做比方 。
母亲六十多岁时 , 喜欢跳广场舞 , 还和一些五十多岁的大妈一起去参加社区组织的广场舞比赛 。
每到夏天 , 母亲和几个好友一起去旅游 。 一些景区 , 风景不错 , 但是要走很远的路 。 母亲总是说:“没事 , 走得动 。 ”
当母亲七十岁生日过后 , 身体的状况就不一样了 , 医药的开支也明显增加 。 老寒腿 , 感冒咳嗽等问题 , 似乎是不约而同地来了 。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 , 2021年时 ,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6.3岁提高到77.3岁 , 并且还有提高的趋势 。
社会越来越好 , 人的寿命却是有限的 。 过了七十岁 , 就真正进入了老年 。
想起小品《不差钱》里的两句句台词:钱是身外之物 , 人最痛苦的是什么?人死了 , 钱没有花;最痛苦的是人活着 , 钱没有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