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 | 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乡( 二 )


重阳节的风俗在南朝梁吴均所作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中有所体现:
汝南桓景 , 随费长房游学累年 。 长房谓曰:九月九日 , 汝家中当有灾 , 宜急去 , 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 , 登高饮菊花酒 , 此祸可除 。 景如言 , 齐家登山 。 夕还 , 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 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 , 妇人带茱萸囊 , 盖始于此 。 (相传东汉时的豫州汝南 , 有个叫桓景的人 , 他跟着著名的方士费长房游学多年 。 某天 , 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九日 , 你家会有灾祸 , 赶紧组织家人离开 , 让他们在手臂上佩戴茱萸 , 然后登高饮菊花酒 , 这样才能消灾 。 ”桓景听了费长房的话 , 全家出门登山 , 夕阳西下时 , 他们回来 , 发现家里的鸡犬牛羊全部暴死 , 费长房说:“没事了 , 它们代替你们死掉了 。 ”)
故事固然不可信 , 但重阳节俗却是真实存在的 。
重阳 | 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乡
文章图片
登高 , 人间清秋去辞青

《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唐·邵大震
九月九日望遥空 , 秋水秋天生夕风 。
寒雁一向南去远 , 游人几度菊花丛 。
金秋九月 , 天高气爽、丹桂飘香 , 正是郊游登高的好季节 。 根据上文 , 重阳最初的登高活动 , 目的在于祭祀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才演变为娱乐活动 。
史传东晋谢灵运为了登高还发明过登山木屐 , “寻山陟岭 , 必造幽峻 , 岩嶂千重 , 莫不备尽 。 登蹑常著木履 , 上山则去前齿 , 下山去其后齿” , 是一种鞋底有可拆卸木齿的木屐 , 李白“脚着谢公屐 , 身登青云梯”中所说的“谢公屐”正是此物 。
在少山的平原地区 , 人们也会登上亭台楼阁等建筑 , 凭高眺远 , 如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都(汴梁 , 今开封)人多出郊外登高 , 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 。 ”
重阳 , 人生长长常康健
早在西周 , 人们就认为“九”为“阳”数 , 《周易》中的阳爻为九 。 九月初九 , 九九相叠 , 是为重阳 。 九是最大的数字 , 也是最高的数字 。 不仅登的山要“高” , 重阳时吃的玩的都要“高” 。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 邀我至田家 。
绿树村边合 , 青山郭外斜 。
开筵面场圃 , 把酒话桑麻 。
待到重阳日 , 还来就菊花 。
重阳时节 , 开得最“高”的就是菊花了 。 九月是菊花盛开的季节 , 因此也被称为“菊月” 。 菊花在中国文人雅士的眼中是高洁、独立的象征 ,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被传为千古名句 , 无数文人对此心有戚戚 , 赏菊也成了文人雅集的普遍活动 。
此外 , 菊花可入药 , 是百姓心中可辟邪祛病的植物 , 因此在重阳也有饮菊花酒的习俗 , 人们在头年九月采下初开的菊花和茎叶 , 掺入粮食中酿酒 , 甚至还会加入多种草药 , 在来年重阳时饮用 , 被称为“长寿酒” 。

《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初九未成旬 , 重阳即此晨 。
登高闻古事 , 载酒访幽人 。
落帽恣欢饮 , 授衣同试新 。
茱萸正可佩 , 折取寄情亲 。
据说宋人叫菊花为“延寿客” , 叫茱萸为“辟邪翁” 。 王维的“遍插茱萸少一人”使得这一节俗更为人们所熟知 。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 , 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 , 果实为红色椭圆形 , 小巧可爱 , 有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 。 除了佩戴 , 人们还会将茱萸制成酒 , 《辽史·礼志》记载九月九日“又研茱萸酒” , 不过其用途似乎并不是用来饮用的 , 而是要洒到门户上以除灾害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