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全然是写人的活动,也就是“求友生声”之具体表现 。开头用语与首章部分重叠,显得整饬又有变化,读来流转而且自然 。这里仍然由物兴起,但只用“伐木许许”一句,其余如对鸟鸣的描述一概略去 。论者往往因为“伐木”句与后面的“酾酒”句联系紧密,就误认为它也是“赋”(直陈其事) 。其实“伐木”云云,乃相应之词,不止形式上叠合延绵,内容也相仿佛,只是为避免刻板滞重,才作此省略 。省略也是变化的方式,有变化才有发展,内容为之深化,形式也愈加富丽多姿 。于是出现备办筵席的热闹场面:酒是甘美的,菜肴中有肥嫩羊羔,还有许多其他可口的食物,屋子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可以看出主人的诚心诚意,因为宴请客人,不仅是出于礼仪,更是为了寻求友情 。被邀请的客人都是长者,有同姓的(诸父),也有异姓的(诸舅) 。诗人希望他们全都光临 。“宁适不来?微我顾弗!”“宁适不来?微我有咎!”这是他的担心 。由于希望甚殷,就生怕它落空 。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绪是真实的,也是感人的 。它表明主人的态度十分诚恳,对友情的追求坚定不移 。
诗人还批评了不顾情谊、互相猜忌的不良现象:“既有肥羜”,“於粲洒埽,陈馈八簋”,邀请“诸父”、“诸舅”而“不来”,又于我“弗顾” 。这样的局面是不利于重振祖业的政治理想的 。
《诗经·小雅·伐木》鉴赏
第三章分两部分 。前半部分是第二章的延续和发展,依然写设宴请客,不过用笔极简,旨在“示异”,以免拖沓 。“笾豆有践,兄弟无远!”这次邀请是同辈,但酒菜之丰盛,礼节之周到不减于前 。联系前面的有关描述,它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无论长幼和亲疏(即诗中所谓“诸父”“诸舅”和“兄弟”)都应互相有爱 。这种类似博爱的思想充斥整个诗篇,可以说是总的命意所在 。但建议和发展友情的手段却比较单调,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也未见合适,因为在酒席台上交的朋友多不可靠 。也许饮食还是古人主要的交际方式,他们又多以诚待人,布设酒肉圈套,故而被诗人选作表达友情题旨的材料 。另外还有反面教训,就是“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纷争往往由饮食细故引起,要创建和平局面,就得处理好饮食问题 。
后半部分是尾声,似乎由众人合唱,表达了欢乐的情绪与和睦亲善的愿望 。三方面的人(主人、来宾和受邀而未至者)团结一致,气氛和谐,令人鼓舞 。
作者还为失去的友情和亲情而振臂高呼,他用饱经沧桑的笔调描绘着自己的希望和要求:普通人之间以诚相待绝不“乾餱以愆” 。亲友之间相互理解(“有酒湑我,无酒酤我”)、信任,和睦快乐地相处 。人和者政必通,最后,作者又是以一个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境界结束全诗:在咚咚的鼓声伴奏下,人们载歌载舞、畅叙衷情,一派升平景象 。这是作为政治家的诗人中兴周室之政治理想的艺术展示 。
此诗是燕乐歌词,因而它的博爱的题旨可广泛传播,有一定的影响 。在艺术上它给人的突出印象有三个方面:一是靠头的比兴部分不仅构成比较鲜明的画面,而且有生动的情节,它既是独立的,又与主题部分联系紧密,这样,主体部分的命意就更加明朗,便于读者和听众感受;二是把被邀的客人分别用“诸父”“诸舅”和“兄弟”指代,覆盖面大,而又意象分明,对表达诗歌的题旨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作者选用词语的匠心;三是结尾表现的场面色彩浓丽,节奏明快,全然是就筵席写筵席,没有穿插“点题”笔墨,却成功地渲染出团结友善的醉人气氛 。诗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化作可以闻见景象,因而颇具艺术魅力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中的每个字在里面是什么意思 青梅竹马出处
- 瑶的意思在名字及含义 瑶在名字中的含义是什么?
- 《底线》两对夫妻离婚案对比:女人在婚姻中的底线到底在哪里?
- 感情里备胎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感情中的备胎
- 汽车中的ESB是什么意思 汽车中的ESB的解释
- 古文中的六律五声八风是什么 古文中的六律五声八风指的是什么
- 东道主中的东道指的是 东道主中的东道解释
- 元曲中的十三位三国名人:小乔上榜,榜首既非曹操,也不是刘备
- 无与伦比中的伦是什么意思 无与伦比的解释
- 大雨中的妈妈,对孩子的举动,让人泪目:为母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