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底 正在消失的卧底记者,比熊猫还稀有。( 三 )


文章图片

  • 图源网络 , 对于刚到大城市的年轻人来说 , “十元店”是他们白手起家的起点

涂俏做这个报道的本意是呼吁人们关注这一群体 , 结果却是好心办坏事 , 间接导致这些人无处可归 。她知道后失声痛哭 , “我对不起你们 。”
可能连涂俏都不确定:如果再来一次 , 她是否还会卧底十元店并将其写成特稿报道出去 。
被还原的真相就像被引爆的炸药 , 这些卧底采访人员们更多的是担任点燃引线的角色 , 而爆炸之下究竟多少伤亡 , 又有多少人承担了本不该属于他们的惩罚 , 采访人员们也无法控制 。
他们用精炼、确切的文字将信息传递给观众 , 留给自己的却是问号 , 他们无法不纠结 , 尤其是当越来越多的镜头对准普通人的生活时 , 这样的思考更加无法停止:
“违法了就是违法了 。”“努力将第三方的伤害减到最小 。”…
卧底 正在消失的卧底记者,比熊猫还稀有。
文章图片
这些都是采访人员们的反思 , 他们不曾写在纸上 , 但内心斗争过 , 也有始终过不去自己心里那道坎的 , 这样的人最后难免选择离开 。
采访人员本身尚且摇摆 , 围绕暗访的争议自然更多 。
《新闻调查》栏目对隐性采访制定的采访规范就明确指出:“无论如何 , 秘密调查都是一种欺骗 。”
而就世界各国而言 , 将卧底这样的隐性采访认定为最后的手段 , 这几乎也是一种共识 , 只有“穷尽一切采访手段无法获得信息、此事件与重大利益相关”时 , 才可使用 。
这个世界留给卧底采访人员们的空间 , 比人们想象中的其实要小很多 。
04
迄今为止我们其实仍可看到很多奔赴在前线的采访人员 , 他们的脚步没有停止 。
但不可否认的是 , 有意愿当调查采访人员的人越来越少 。
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 , 当流量成为财富密码 , 真相至上的口号已经渐渐喊不动 , 大数据冲刷下 , 采访人员们要守住自己的热爱并不是那么的容易 。
曾经曝光杨永信和三鹿奶粉的新闻人简光洲在说出“理想已死 , 我先撤了”之后 , 告别了采访人员这个职业;
台湾《中国时报》主任采访人员黄哲斌讽刺了“采访人员变成了广告业务员”的现象后断然离职;
而做过传销系列调查并因此获荐央视年度“中国风云采访人员”候选的傅剑锋同样转向了某个互联网大厂 。
他们可能还热爱 , 但依旧选择离开 。
在视频里 , 作为前调查采访人员的博主也提到了曾经跟自己一起跑新闻的同行们的现状:
“他们大部分都已经转型了 , 有的去大厂做了公关 , 以前每天搞舆论监督 , 现在每天研究如何防控舆论监督 , 有的转型做了自媒体 , 以前写评论骂自媒体吃人血馒头 , 现在每天研究流量如何变现 。”
不得不说 , 颇有种“屠龙者终成龙”的意思 。
然而曾经的英雄离开 , 同样也有新的血液注入 , 如今打开新闻 , 依旧可以看到不少卧底采访人员 , 他们还在坚持着 。
1999年南方周末在新年贺词里说出的那句“让无力者有力 , 让悲观者前行” , 曾经振奋了无数人 , 时至今日 , 那种感动其实也并没有消失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