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婚姻,年轻人在忧虑什么—青年婚恋意愿调查( 四 )


4、何让年轻人“能恋”“想婚”“敢婚”
提升个人婚恋素养 , 使“未恋”的人“能恋” 。 对于“懒婚族”来说 , 不仅要在经济上实现独立 , 更要从心理上真正“断乳” , 走出舒适圈 , 才能为寻求亲密关系腾挪出心理上的空间 , 从而激活进入恋爱和婚姻的动力 。 同时 , 积极开拓人际交往圈子 , 丰富业余生活 , 主动学习与异性沟通的技能技巧 。 对于“恐婚族”来说 , 要理性看待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婚恋经验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总结失败经验 , 改变对婚姻“糟糕至极”的思维和认知 , 消除恐惧心理 。 对于“忧婚族”来说 , 要设置合理的自我期许和择偶标准 , 不跟风、不攀比 , 摆平心态 , 立足现实 , 重视婚姻对双方精神滋养的价值 , 如重视双方价值观的契合、兴趣和性格相投等标准 , 勇敢追寻属于自己的美好爱情 。
以体系化婚恋教育为基础 , 让“恐婚”的“不恐” 。 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年婚恋教育体系 。 一是建议教育部门组织婚恋专家设计课程 , 把婚恋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 从价值观、知识、能力三个方面设置初中、高中、大学阶段相关课程 。 大中学校要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 让青少年形成重视婚姻、重视家庭的价值观;普及两性关系知识 , 用系统性的教育消解互联网碎片化认知 , 校正关于婚姻生育的非理性观念和灾难化思维 。 二是家庭要发挥情感港湾的积极作用 , 倡导夫妻和睦、男女平等、情感和谐的优良家教家风 , 增强青少年关于婚恋的正向经验 , 激发青少年对爱情、婚姻等情感体验的向往 。 三是建议社区会同专业社会组织、婚恋专家开设青年婚恋课堂、婚恋辅导等活动 , 提高婚恋教育的可及性 , 提升青年的情感经营管理能力 。
构建“婚恋友好型”的环境 , 让“想结”的“能结” 。 一是由宣传部门组织推动媒体、文艺社团、文化公司等打造积极向上的婚恋家庭文化精品 , 组织进行最美家庭、最美夫妻等评选活动 , 将美好爱情、幸福家庭的图景具象化 , 唤起青年基于婚姻家庭幸福的积极情感体验 。 另外 , 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文明简约的“新婚俗” , 让恋爱婚姻摆脱功利化色彩和不良习俗的裹挟 , 让全社会以“缔结婚姻=经济索取”为耻 , 让青年摆脱“没房的人没资格谈恋爱”的内外压力 , 重归“两人携手 , 白手起家”的美好图景 。
二是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 , 整合民政部门、市场机构、社会公益组织等平台资源 , 建立健全婚恋交友信息的大数据平台 , 探索开发具备信息收集、科学匹配等多功能的移动互联交友平台 , 打造一批成本低、可及性强、信任度高的公益婚恋服务品牌 , 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婚恋服务 。
三是政府要加强以“婚恋友好”为宗旨的制度设计 , 制定针对适婚青年的公共性租房和购房优惠政策;企事业单位要严格保障职工的劳动权益 , 反对职场过度加班文化 , 保障职工的休息权和休闲空间;单位工会、共青团组织可积极组织青年交友联谊活动 , 丰富青年的休闲文化生活 。
以生育配套政策和服务为保障 , 让“怕生”的“敢结” 。 一是提供“买得起”“买得到”“买得安”的普惠托育服务 。 建议中央层面加强顶层设计 , 出台政策支持清单 , 采取托幼一体、社会机构举办、用人单位自办、社区嵌入等方式 , 构建多元化、多层面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 系统化培养托育从业人员 , 为托育服务提供优质人才支撑 。 政府和行业协会做好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 不断提高从业人员职业认同感 。 有关部门加强对托育服务机构的资质认定与备案管理制度、信息公开制度、质量监管与评估制度的完善与实施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