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大龄剩女”:士大夫家的女儿为何嫁不出去?( 三 )


作为一代大儒的程颐 , 并非像后人所误解的那样重男轻女 , 最起码对于自己爱女来说 , 能充分尊重姑娘心愿 , 尊重她的选择 , 乃不失一位好父亲 。 据清代沈雄的《古今词话》记载 , 惠州少女温超超“年及笄(十六岁) , 不肯字人” , 她下定决心 , 非当朝风流人物苏东坡不嫁 。 宋哲宗时 , 苏轼出任惠州知州 , 当时他已是个老头子了 , 年过半百 , 儿孙满堂 。 超超姑娘听说苏轼到来 , 马上兴奋地说:“此吾婿也 。 ”并且“每夜闻坡讽咏 , 则徘徊窗外” , 直至为其痴心而亡 。 后来 , 苏轼得知此事 , “因作《卜算子》词” , 以为纪念 。 “缺月挂疏桐 , 漏断人初静 。 时见幽人独往来 , 缥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 , 有恨无人省 。 拣尽寒枝不肯栖 , 寂寞沙洲冷 。 ”诗词格调高雅 , 故事非常凄美 。 若此事为事实 , 也是一个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人间悲剧 。
洪迈《夷坚志补·刘女白鹅》篇记载 , 汀州宁化县攀龙乡有富豪家刘安上的女儿 , 是位“性慧 , 喜文墨”“姿美而艳 , 其光可鉴”的好姑娘 , 但却“以不嫁自誓” 。 《金坛县志》记载:宋太常丞刘宰的续弦妻子梁氏 , “世居处之丽水 , 父为吏部侍郎 。 笄而择配 , 贵胄争委禽焉 。 母吴问所愿 , 不对 。 屡问之 , 曰:‘吾视诸贵豪子 , 怙势以凌物 , 殖货以自丰 , 岂能有远志?无宁归寒士耳 。 ’”原来 , 做姑娘时的她内心不俗 , 眼界甚高 , 很看不起那些富贵公子平日狗仗家势、贪财爱钱的行径 。 《绍兴府志》载:“莫氏 , 胡宗伋妻 , 馀姚人 。 读书通经学 , 年踰三十 , 择配未嫁 。 闻宗伋贤 , 许之 。 ”胡宗伋的妻子莫氏 , 等到三十来岁 , 才终于找到自己中意的另一半 。 面对姑娘们的此类状况 , 长辈们也不禁慨叹:“岂有处子终不嫁人者乎!”总之 , 女子婚姻不时在宋代中上层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 程颐在《周易程氏传》中 , 对此解释说:“(女子)所以愆期者 , 由己而不由彼 。 贤女 , 人所原取 , 所以愆期者 , 乃其志有所待 , 待得佳配而后行也 。 ”
宋代中上层家庭出现的女性婚姻不时现象 , 是与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具有密切关系 。 对于一部分特殊人群内的常见现象 , 宋代一些文士应该是做了忠实的记录 , 并将之视为社会异象 。 我们现代人追求的婚姻大多注重幸福感 , 更多关心个体本心的真实体验 , 即是说今人更加尊重人性解放了 。 因此而言 , 相比于过去 , 我们现代社会发展更文明了 。 但客观地看 , 我们当今社会主流文化依然并不鼓励“大龄剩女”现象 , 否则 , 怎么会制造出这样一个特殊词汇呢?返回搜狐 , 查看更多
宋代的“大龄剩女”:士大夫家的女儿为何嫁不出去?】责任编辑: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