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茶酚胺分泌过量的病因和病理

儿茶酚胺分泌过量又称嗜铬细胞瘤 ,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发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旁交感神经节(paraganglia)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中 。由于瘤细胞阵发性或持续性分泌多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 , 临床上呈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头痛、出汗、心悸及代谢紊乱症群 。如能及早诊疗可以治愈 。
儿茶酚胺分泌过量的病因:
嗜铬细胞瘤发病年龄以20~40岁为最多 , 男女发病率无差别 。肾上腺内单发瘤占60%~80% , 双侧肾上腺和多发性肿瘤约各占10%左右 。嗜铬细胞瘤的发生与胚胎期神经嵴细胞的生长发育有直接关系 , 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易患多种内分泌肿瘤如甲状腺、甲状旁腺或肾上腺 。还有一部分病例伴发冯-林氏病 , 出现血管生长异常 , 形成良性肿瘤(血管瘤) , 还可伴发冯雷克林豪森病 , 肿瘤长在神经上 。
儿茶酚胺分泌过量的病理:
嗜铬细胞瘤多为良性 , 圆形或卵圆形 , 有完整的包膜 , 瘤体大小不等 , 平均lOOg左右 , 最重者可达3800g 。瘤体切面粉红色或灰白色 , 可有出血、坏死、囊性变和钙化 。肿瘤细胞呈多角形 , 大小不一 , 少数为梭形或柱状 , 细胞紧密排列 , 胞浆丰富 , 呈颗粒状 。核大 , 圆形 , 核仁明显 , 多见异型核 。经铬酸盐染色固定后 。肿瘤细胞胞浆内有棕色或黄色颗粒 。电镜下见胞浆内有丰富的细胞器和神经分泌颗粒 , 颗粒形态与正常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的相似 。根据病理形态学不能鉴别是良性或恶性 , 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依据是:肿瘤广泛浸润邻近组织和脏器 , 尤其是正常的、没有嗜铬组织的组织或器官内发现有转移灶 。
嗜铬细胞瘤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是由于肿瘤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引起的 。生理情况下 , 儿茶酚胺通过与效应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而发挥生理效应 。儿茶酚胺与ATP嗜铬粒蛋白结合并贮存于嗜铬细胞内 , 通过弥散和膜裂分泌释放 。肾上腺素能受体分为a与β两类 , 都可以分为两个亚型 。肾上腺素主要兴奋β受体 , 引起心率加快 , 血管扩张 , 收缩压升高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兴奋α受体 , 引起全身血管收缩 , 外周阻力增加 , 血压升高 , 加强心肌收缩 。
【儿茶酚胺分泌过量的病因和病理】关于嗜铬细胞瘤的治疗 , 该病患者出现高血压危象时需立即静脉注射酚妥拉明 , 首剂晕先用1mg , 以避免患者对酚妥拉明异常敏感而致低血压休克 , 然后每隔5分钟静脉注射2~5mg , 直至满意控制血压后 , 再静脉滴注酚妥拉明以维持血压稳定;也可在注射首剂量酚妥拉明后就持续静脉滴注以控制血压 。
标签:分泌过量病因病理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