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青少年心理咨询:“顺其自然”,对一切都无所谓的青少年( 二 )


乐轩在小时候得到了很多爱 , 也得到了很多自由 , 想干嘛就干嘛 , 想不干嘛就不干 。
他可以不写作业 , 妈妈会向老师“特殊申请”;
他可以不想上学 , 妈妈会向老师请假带他出去玩;他不想上兴趣班 , 妈妈可以帮他退课……
从小到大 , 他在很多方面都展露天赋 , 但都浅尝辄止 , 没有一项坚持到底 。
而且 , 无论他是怎样的 , 父母都会为他兜底 , 想办法让他进入不错的初中、不错的高中 。
所以 , 这是一个从不缺爱与满足的少年 。
但他的自我是一个弥散的状态 , 没有真正建构起来 , 因为他不知道限制是什么 , 没有在经历规则与限制的碰撞中进行自我建构 。
不受限制的孩子
乐轩妈妈是全职妈妈 , 她非常接纳和理解自己的孩子 , 希望孩子无忧无虑的生活 , 不要有任何不开心 。
这源于她很爱她的孩子 , 想把一切好的、能给的都立马给到孩子 。
同时 , 她很害怕跟孩子产生冲突 , 担心拒绝和不满足孩子后 , 孩子会生气、失望 。
对此 , 我告诉她 , 冲突和限制也是需要的 , 对孩子的自我有建设性的作用 。
举一个例子 , 一个13岁的少女告诉父母 , 她要跟“朋友们”去某个成人酒吧玩一晚上 , 她保证自己会很安全 。 如果父母和蔼而坚定的反对 , 孩子很生气 , 回到自己的房间 , 大力关上门 。
但我们心里知道 , 即使这个孩子现在表现出她的生气 , 她也是安心的 , 她知道自己还有一些不可以做的事情 。
反而 , 如果父母什么都不说 , 或父母为讨好孩子而传递矛盾的信息“如果你真的想去也是可以的 , 只是我们建议你不要去” , 孩子就不知道自己的哪些冲动是需要限制的 。
当她长大后 , 感受到冲动时 , 她会更害怕、更失控 , 因为她感觉自己会情不自禁的“付之行动” , 并且很难控制自己 。
青春期自我统一性发展
进入青春期后 , 社会对青少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且青少年本能性冲动的高涨也会给他们带来问题 。
这给了他们很大的冲击 , 过去经验中的那些弥散的自我建构在新的冲击下开始四分五裂 , 他们更重视自己 , 但也更弄不清自己 。
他们的自我观念正在发生转变 , 有人发现自己不像过去那么全能了 , 看到了自己的幼稚、糟糕和无能为力 。
他们感到要做的决定太多、太快 , 他们很孤独 , 不愿立刻做决定 , 又感到时间流逝 , 事事无成 。
在这一时期 , 他们想找人谈 , 又觉得无人理解;自己想 , 又想不清楚 , 想不清楚就更混乱 , 于是就不想再思考下去 , 不再想了 。 但他们并未因此而感到轻松 , 反而感到一种焦虑 。
这焦虑源于他们本想保护自己不焦虑 , 而让自己不去想 , 而“不去想”“懒得想”的后果是那些本该被思考、被解决的事情悬而未决 , 并带来一定后果 。 这些后果会在未来某个时刻作用到他身上 。
有些孩子用否定的方式应对 , 让自己不焦虑 , 或对问题视而不见 , 能逃则逃 , 或隔离掉自己的焦虑 , 对很多事情没感觉 , 或在网络世界畅游 , 或在情爱中忘却现实……
但我们知道 , 这种焦虑其实是有利的 , 表明这个孩子还有一定现实感 , 能感知到自己问题的存在 。
这种焦虑也是一种动力 , 促进孩子调整自己、提升能力去解决那些事情 。 当那些事情被真正解决 , 焦虑也自然而然消失了 , 孩子也得到了成长 。
徐文娇
青少年|青少年心理咨询:“顺其自然”,对一切都无所谓的青少年
本文图片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