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推拿》:失明者内心有光,有眼睛的却什么也看不见

毕飞宇《推拿》:失明者内心有光 , 有眼睛的却什么也看不见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2011年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中 , 史无前例地出现了一部“另类”的作品 。
它没有宏大的历史题材 , 也没有悲壮的英雄主角 , 全书从头到尾 , 只有几个平凡盲人的烟火日常 。
这本书 , 就是毕飞宇的《推拿》 。
书中细致描写了盲人遭遇的种种难处——出行不便 , 工作受限 , 连爱情也有重重顾虑 。
可比起这些实在的艰辛 , 更大的煎熬是周遭社会的偏见——
既然眼睛看不见 , 生活里一定有诸多不便 , 一定需要接受旁人的帮助 。
既然身有短板 , 那么就是弱者 , 必定会一无所成 , 只能接受怜悯和同情 。
这些无形中的歧视 , 被包装成善意 , 像利刃一样一刀刀割在他们身上 。
他们痛着、哭着、委屈着 , 却也忍着、挨着、沉默着 。
他们内心有火有光有希望 , 需要被人理解 , 被人看见 。
可很多人戴上了偏见的眼镜 , 只看得到一缕缕炊烟 。
偏见 , 才是阻碍我们互相拥抱、传递善意的最大屏障 。
1遭遇偏见 , 是谁都逃不脱的宿命 。
扶助弱者 , 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可是 , 若被帮助的弱者 , 不需要这样的援手 , 又会如何呢?
至少 , 对于盲人都红而言 , 被强行“施善”的感受 , 就是耻辱和愤怒 。
都红其实算是“老天爷赏饭吃”的人 。
不但人生得美 , 音乐天赋高 , 又恰好热爱唱歌 。
还在盲校上小学的时候 , 她只是随随便便“看”了一场科幻电影 , 就能记下片中又刺耳又混乱的配乐 。
即使时隔一周再随口哼出 , 她也没有分毫走调 。
只听老师弹奏了一遍勃拉姆斯的琴曲 , 都红就能完美复唱 。
而且她能区分出右手部分的主旋律和左手部分的和声 , 把每部分都唱得精准无差 。
如果生为健全人 , 都红毫无疑问会被培养成优秀的歌手 。
可偏偏她是盲人 , 那么她所拥有的这一切 , 就都变得无关紧要起来 。
在盲校老师看来 , 残障人是天生的弱者 , 不可能像健全人一样靠才艺获得个人发展 。
他们学才艺 , 更多是为了证明教育可以创造奇迹 。
比如智力障碍的人去搞发明 , 肢体残疾的人能学跳舞 。
残疾人勇于挑战生理短板 , 这就足够有震撼社会的意义 。 至于成就如何 , 根本不重要 。
老师否决了都红想唱歌的愿望 , 让她改学钢琴 。
因为盲人唱歌毫无难度 , 但如果盲人会弹钢琴 , 那才能让人刮目相看 。
都红只用短短三年 , 就考过了钢琴八级 , 还得到了与大腕一起参加慈善晚会的机会 。
可她毕竟是首次登台 , 演奏曲目难度又很大 。
都红在舞台上紧张得无名指僵硬 , 结果自然弹奏得一塌糊涂 。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 , 从主持人到观众 , 甚至是都红的老师 , 都异口同声称赞盲人弹钢琴的奇迹 。
没有一个人在关心她的成就 , 更没有人去关注她的努力 。
都红愤怒地意识到 , 所谓的“慈善演出” , “就是把残疾人拉出来让身体健全的人感动” 。
她讨厌这种居高临下的怜悯 , 更痛恨自己被迫接受施舍 。
她宁可决绝地告别钢琴 , 从头学习大多数盲人都在从事的中医推拿 。
也不愿意在廉价的同情中 , 营造“盲人艺术家”的虚名 。
哪怕自己的体质并不适合推拿 , 但至少 , 在这里她可以凭真实的努力赢得认可 。
其实 , 又何止都红 , 又何止盲人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