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忱:执执念而死,执执念而生

执念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执念 。 执执念而死 , 执执念而生 , 是为众生” 。 少年时无疾而终的初恋 , 中年时求而不得的事业 , 老年时郁郁寡欢的离别……太多太多的遗憾盘桓在我们心中 , 挥之不去 。
陈忱:执执念而死,执执念而生
文章图片
你有过“不疯魔不成活”的体验吗?知乎上有位答主为这种状态下了一个定义:执念太深的人 , 可能表面上理性到了极点 , 但内心深处却有着深入骨髓的感性 。
展露给世人的那些睿智和冷静不过是为了支撑起执念所激发的感性 。 穷尽所有理性来达成那唯一的感性 , 这便是执念 。
未完成情结 , 制造了我们的动机;
个体的大脑在处理事情时是以整体运作的 , 一旦这种完整性遭到破坏 , 便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 比如产生未完成情结 。 正常人在面对部分缺失的图形时 , 会本能地想上前将其补足 , 这种冲动甚至存在于幼童身上 。 也就是说 , 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 我们也会条件反射般地让其变得有始有终 , 而一旦中途出了岔子 , 这种未完成情结便会被代入到今后的人生中 , 开始制造一些原始动机 。
陈忱:执执念而死,执执念而生
文章图片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被中断之事 , 不需要多么惊天动地 , 哪怕只是一部看到一半的电视剧 , 它都会成为一种心理上的牵挂 。 毕竟 , 亲手终结掉过去的一些心愿、谜题 , 是镌刻在人类骨子里的一种本能 。
以前的文章中曾介绍过蔡格尼克效应 , 它对我们记忆的增幅大约在两倍左右 。 虽然它的出现会给我们带来不小的困扰 , 但却并非全是坏事 。 在出现矛盾时 ,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心理学小技巧 , 来帮助我们加速忘却那些不怎么愉快的经历 。
陈忱:执执念而死,执执念而生】认知闭合 , 主导着我们的行动;
心理学家Kruglanski认为 , 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着一种认知闭合的需求 , 当个体在面对某些不确定的场景时 , 往往会倾向于给问题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 因为只有这样做才会从认知层面上让人感觉到舒服 。
陈忱:执执念而死,执执念而生
文章图片
一般情况下 , 那些困扰着我们的执念 , 时时刻刻都在给大脑制造麻烦 , 而为了能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 大脑的选择只有两种:回避或猎取 。
前者意味着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了否认 , 通过拒绝承认这种渴望的方式来消弭痛苦;后者意味着我们会千方百计地复原出当时的情境 , 借助一些相似的人或事来满足内心的那份渴望 。 返回搜狐 , 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