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博士,不配进上海小学家长群?( 三 )


每天空出傍晚接孩子的时间 , 雷打不动地去学校和老师沟通孩子的学习进展 。
那些积攒没做的工作 , 都只能挪到晚上熬夜给补回来 。
尽管她确实有私心 , 但听到网上那些对家委会稀碎的偏见 , 她还是难过 。
自己踊跃的背后 , 也有着太不足为道的付出 。
她把自己形容成“拼命三娘” , 但她有时候又实在想不通每天连轴转的意义到底在哪?
03
育儿焦虑 , 切中「中年之殇」
在育儿这场人人自危的赛场上 , 压力有如高悬在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 没有人甘心自己的孩子被落下 。
父母要想尽办法让孩子得到更多 , 老师要调节一切随时发生的矛盾 , 孩子要努力不辜负得到的一切 。
各中苦楚 , 搞得这个环节里的每一个人都很累 。
可最开始 , 家校沟通并没有如此复杂 。
早在2012年 , 全国幼儿园和中小学就被要求建立家委会 。
那个时候 , 社交尚未便捷如此 , 学生们都有一个家校联系本 。
学生用来记作业 , 老师和家长每日在上面留言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状态以作沟通 。
哈佛博士,不配进上海小学家长群?
文章图片
图源:网友授权
江熙早已毕业多年 , 谈起「家校联系本」来是又爱又恨 。
每天发下本 , 生怕老师写点什么回家免不了一顿臭骂 , 又盼着看家长和老师是怎么评价自己的 。
上次搬家 , 她还翻到来那个被精心包着彩色花纸的本 , 感慨千万 。
那些潺潺隽永的文字 , 任时光洗涤不灭 。
就那样实实在在地躺在柜子深处 , 构成了她的青春记忆 , 也成为了她日后道路最隐秘的动力 。
但十年过去 , 如今的家委会 , 承担了那个连接的桥梁角色 。
家校沟通 , 本该就是双方的责任 , 一旦参与其他方利益 , 或多或少会变得不纯粹 。
曾经就有热搜爆出 , 37名家长联合逼迫一个年仅7岁的女孩转学 。
哈佛博士,不配进上海小学家长群?
文章图片
女孩没有错 , 只是女孩的母亲觉得孩子尚小 , 大量的作业会让孩子压力过大 。
不同的教育理念 , 让其他家长觉得这个母亲的想法阻碍到了自己孩子的进步 。
家长们的对冲 , 也让女孩受到了同学们的鼓励和排挤 。
哈佛博士,不配进上海小学家长群?
文章图片
37名家长的联名请愿 , 逼得孩子一家只得转学到27公里外的另一所学校 。
这件事本身没有对错 , 在各家育儿理念的背后折射的是父母们的焦虑 。
但在群体的裹挟效应下 , 有人跟风 , 有人讨好 , 有人无所谓 。
这风越刮越大 , 到后来甚至有“拒绝送礼的家长被移除群聊”这样不合情理事件的发生 。
学校模糊了家委会的职责边界 , 给他们赋予了超过其存在意义本身更多的责任 。
让家委会 , 回到最初衷的位置 , 或许才是解决问题最好办法 。
点一个「在看」 , 愿理解化解内卷 。
少一些戏 , 或许才能让孩子赢得更多 。
各位家长 , 在如今这样一个处处内卷的世界 , 就不要再开发新的战场了吧 。
-END-
关于作者:视觉志(ID:iiidaily)用文字记录生活 , 用照片描绘人生 , 每晚听你倾诉喜怒哀乐 , 陪你走过春夏秋冬 , 撑起朋友圈数千万人的精神世界 。 转载请联系(ID:iiidaily)授权 。
每天和孩子一起进步 , 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返回搜狐 , 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