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处处马洛卡 | 裘索( 三 )


“他在这个晚上所写的作品确实能使人联想到滴落在修道院瓦房上的雨滴声 , 但在他的想象中 , 那是从天上掉在他心坎里的泪珠”——桑回忆到 。
肖邦的夜曲里无处不是桑的光影 , 桑的小说里不难读出肖邦的踪迹 , 在她情绪的背后肖邦无处不在 。
肖邦的肺结核、桑的满脸法国女人的傲慢 , 这对下泊在荒凉修道院的情侣自然不受保守的小镇人们的待见 。 姐弟恋的二人最终的感情结局如同希腊神话那样无果而终 , 但肖邦这首缠绵悱恻如歌如泣的《雨滴》 , 使马洛卡成为了永恒 。
挥别气息渊雅的马洛卡与儿子一同回到波士顿 , 心怀敬仰地打开儿子入住的学生寮里的那架音色单纯而丰富的老旧钢琴 , 再弹174年前肖邦的雨滴 , 那重复着的一个个单音 , 伴随着单音的的雨滴旋律不再是仅仅简单的重复 , 那如赞美诗般的宁静、歌唱性的旋律伴随着雨滴声 , 仿佛雨夜里回旋的优美伤感的无言歌 。
就像普卢旺斯的阿尔勒成就了梵高、梵高成就了阿尔勒那样 , 马洛卡成就了肖邦、肖邦成就了马洛卡 , 肖邦当年的贫病交加的凄惨成就了小镇当下的辉煌 。
于我而言、马洛卡之行成就了我对肖邦《雨滴》鞭辟入里的感悟、读懂了忧郁中的那份优雅的音乐情绪 。
作者:裘索
编辑:钱雨彤
*文汇独家稿件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返回搜狐 , 查看更多
花木处处马洛卡 | 裘索】责任编辑: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