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洗手必须洗够55秒,我这算强迫症吗?”|心理咨询师推荐vol.10( 二 )
检查行为(如反复确认自己没有、也不会伤害到他人 , 或检查自己身体状况)
重复行为(如重复关门、关窗、锁车、检查炉灶等行为)
精神强迫行为(如精神上回顾一些事情来防止伤害发生 , 或者祈祷以防止伤害)
本文图片
图 / Pinterest
这里要说明的是 , 强迫行为在最初往往都是为了中和强迫思维及焦虑感而做出的 , 但是随着强迫症状的发展 , 渐渐地 , 强迫思维可能会被忽略 , 进而强迫行为会变成一种习惯 。
通常而言 , 强迫症的发病始于青少年早期和成年早期并且逐渐发展 , 男性的发病高峰期是在13-15岁的阶段 , 而女性则倾向于成年早期发病 (Rasmussen & Eisen , 1990) 。
强迫症状也会因个体当下的压力或焦虑程度而产生波动和变化 , 如果生活中出现重大刺激 , 强迫症的症状也有可能因此加剧 。
有研究表明 , 大概有86%到90%强迫症患者一生中会至少患有其他一种精神科疾病(Ruscio et al.,2008) ——
焦虑症中的社交恐惧症 , 特殊恐惧症 , 和惊恐障碍是最常见的强迫症共病诊断 , 约有76%的强迫症患者在一生中有过此类诊断(Ruscio et al.,2008);
抑郁症与强迫症的共病率也高达41%;
10%的女性强迫症患者表示有过神经性厌食症的病史 , 33%的神经性贪食症女性患者有过强迫症的病史(Kasvikis et al., 1986) 。 ;
妥瑞症(Tourette Symdrome又称抽动症)与强迫症的共病率在35%到50%之间(Leckman & Chittenden, 1990) 。
如果觉得自己有强迫症 , 应该怎么办?
很多强迫症患者会希望通过逃避或者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缓解强迫症状 。 但ta们常常回过头来会发现 , 越想躲越躲不掉 。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 对付强迫症的关键在于 , 面对自己的强迫思维和焦虑感的同时 , 停止做强迫行为 。
本文图片
图 / Pinterest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前 , 强迫症一度被认为是难治型精神疾患 , 精神动力学及许多精神科药物都无法显著改善强迫症的症状(Foa, Yadin, & Lichner, 2012) 。
直到1966年 , Meyer成功通过延长暴露和反应阻断的方式治愈了两名强迫症患者后 , 暴露和反应阻断疗法在临床上逐渐被认可并得到发展 。 Foa和Kozak的研究中表明 , 暴露和反应阻断疗法对83%的强迫症患者的症状有显著改善(Foa & Kozak, 1996) 。
如今 , 暴露和反应阻断疗法(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 简称ERP)是在学术界公认的治疗强迫症最有效的方式 。
这里的“暴露”是指去面对让自己产生焦虑的想法、冲动 , 或是物体和情境;而“反应阻断”则是指当产生焦虑或强迫思维后 , 选择不去做强迫行为 。
在暴露和反应阻断的练习中 , 患者会慢慢发现即使自己不去做强迫行为 , 其害怕、担心的事情也不会发生 , 同时强迫思维带来的焦虑感和恐惧感也会逐渐消退 。
承受强迫症是非常痛苦的 , 勇敢面对问题 , 寻求专业帮助 , 要相信最终强迫症是可以治愈并康复的!
本文图片
点击预约心理咨询师林小茜
关于林小茜咨询师
哪一刻决定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
本科期间在精神科实习的经历让我意识到精神疾患确实发生在身边的普通人身上 , 同时让我相信羞于启齿且不为人知的心理问题是可以通过专业人士的倾听和帮助从而克服的 。
从学习到从事咨询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林庆昆|《完美伴侣》“离婚了,我就没有家了!”林庆坤为何是这个反应?
- 真正的友情,从不喧哗
- 怎么放下一个很爱的人,如果你还没放下,不妨也可以看看
- “抠门9年”攒下两套房,真正的人间清醒是这样吗?
- 小熊与白生文字中一样的句子:花自向阳开人终向前走,是巧合吗?
- 爱上你 如何让女人爱上你?这个“稀缺能力”,普通男人要学会
- 备胎 “我有备胎,等玩够再嫁也不迟”女人自信过头,想嫁才知已成笑话
- 渣男 《2022年渣男语录合集》:“既不成全你,也不放过你”
- 过年 “你媳妇回娘家过年,咱家20来口人的年夜饭谁做”“我没媳妇了”
- “草包”领导一上任,就喜欢大肆做这3件事,无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