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东西问|对谈!东西方文明古国如何续写丝路新友谊?( 二 )


兰珊德:两大文明古国通过古丝绸之路“一线牵” 。 意大利海边曾发掘出古代中国青铜器 , 它们通过海上丝路到达罗马 。 中国丝绸一度成为罗马贵族最受欢迎的奢侈品 , 古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Seres) 。 13世纪中国丝绸纺织技术传入意大利 , 14世纪意大利丝绸纺织中心卢卡出产的丝绸图案有明显的中国元素 。
科举制度在16世纪被传教士介绍到欧洲 , 英国多次派使节到中国考察 , 认为相比西方贵族世袭制 , 科举制体现了人人平等 。 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相继建立文官考试制度 , 一定程度上受科举制度的影响 。
海上丝绸之路|东西问|对谈!东西方文明古国如何续写丝路新友谊?
本文图片
资料图:意大利首都罗马 , 民众佩戴口罩走过斗兽场 。
中新社采访人员:“西方中心主义”对中华文明存在诸多偏见与误判 。 在您看来 , 西方为何总是误读中国?应如何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
罗红波:中国和西方欧美国家距离很远 , 历史、文化、习俗、价值观皆有不同 , 会相互吸引 , 也会产生偏见和误判 。
近年来越来越多意大利人到中国旅游 , 他们到过中国后 , 就会逐渐理解中国 。 但这仍是少数 , 意大利人了解中国大多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 , 很多信息歪曲和片面 。 应多做普通民众的工作 , 加强交流 。
两国合作如何才能最大限度满足双方的利益 , 不损害另一方?这需要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 和意大利人交朋友 , 建立互利互信关系 , 才能友好合作 。
如何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利玛窦是个很好的榜样 。 他到中国后编写的第一部中文著作是《交友论》 。 中国自古以来也强调“交友” , 《论语》中就论述了交友之道 。 中国坚持“和平共处”原则 , 其实就是“广交朋友” , 皆为同理 。
在当今国际形势下 , 中西交往更应提倡“交友论” , 以史为鉴 , 加强文明互鉴 。
兰珊德:语言文化不同 , 彼此了解不够 , 很容易产生误会 。 所以要多了解彼此 , 这需要中间人加强沟通和解释工作 。 因此 , 要努力培养更多人了解对方的语言文化 , 他们会成为两国沟通的桥梁 。 国际形势正变得复杂和敏感 , 中西方更应加强沟通交流 , 增加民众接触的机会 。
“中国威胁论”是近年来西方尤其美国的新提法 。 世界正面临很多新挑战 , 如气候变化 。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 各国应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 , 加强沟通 , 和平相处 。
政治是片面的 , 文化不是片面的 , 我们应该从共通的文化根基出发 , 开展建设性对话 , 对话越来越重要 。
中新社采访人员:近年来 , 中意两国学习对方语言的人越来越多 。 民众对彼此文化的接受程度如何?面对语言、文化、习俗等的差异 , 您认为应如何更好地理解彼此?
罗红波:近年来两国民众相互了解有所增多 。 中国人对意大利美术、雕塑、音乐、足球、饮食较为熟悉 。 意大利的时尚服饰在中国很受欢迎 。 中国还从意大利进口了很多科技产品 , 如铁路信号技术、直升机、灯具等 。 中国高校的意大利语专业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 , 除语言外 , 还要了解对方的礼仪和文化 。 中意书籍互译、电影、艺术的交流也在不断增多 。
意大利人不仅喜欢中国丝绸、瓷器、茶叶 , 对中医也很感兴趣 , 有些人专门到中国学习中医、针灸 。 他们还通过中国电影和文学了解中国的乡土文化 。
文明冲突如何才能变成交流融合?沟通很重要 。 形势越复杂 , 越要多沟通 , 才能相互理解、互学互鉴、增进共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