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东西问|对谈!东西方文明古国如何续写丝路新友谊?( 三 )


兰珊德:我父亲是作曲家 , 1957年他到中国参与拍摄纪录片《长城》 , 回家时带了很多礼物:中国书籍、唱片、丝绸等 , 还讲了很多故事 。 从那时起 , 我就被这个神秘国度吸引 。 大学时我读了中文专业 。 1974年我被派往上海外国语学院任外教 , 之后一直从事和汉语及中国文化相关的工作 。
我对古代中国很感兴趣 , 把《文心雕龙》翻译成意大利语 。 译本1995年出版后 , 在意大利文学界引起不小反响 。
20世纪90年代 , 我又有机会在中国待了4年 , 那时我开始研究当代中国 , 特别是文学、诗歌、美术和电影 。 我还翻译了《灵山》《金锁记》《骆驼祥子》等书 。 我在中国结识了一些好朋友 , 如莫言、张艺谋、余华、罗红波教授等 。
2009年米兰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成立后 , 我担任意方院长 。 近年来 , 两国学习对方语言的人逐渐增多 , 这是大好事 ,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窗口 。
米兰国立大学孔院的教材有很多 , 包括汉语、古代文化、电影、诗歌、音乐等主题 , 多角度介绍中国文化 , 让年轻人更了解中国 。
我们还帮助意大利中小学开设中文课 。 最近几年 , 伦巴第大区就有5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中文课 , 很多老师是米兰国立大学的毕业生 。 培养新一代的汉语老师 , 代代传承 , 是我重要的任务 。
海上丝绸之路|东西问|对谈!东西方文明古国如何续写丝路新友谊?
本文图片
资料图:观众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参观“拉斐尔的艺术:不可能的相遇”展览 。 中新社采访人员 侯宇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沿着古代友好交往的足迹 , 中意关系不断焕发勃勃生机 。 意大利是首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G7成员国 。 中意交流互鉴在当今有何新发展、新内涵?
罗红波:中意两国交往有深厚的基础 , 文化上的相互吸引为交流创造了便利条件 。
意大利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符合其国家利益 。 意大利经受了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 , 政府债务居高不下 , 意大利是出口加工型国家 , 希望与中国合作带来新的增长点 。 同样 , 中国也需要意大利 。
古丝绸之路是不同文明沟通的桥梁 , “一带一路”要把文明交流互鉴传承下去 。
近年来 , 中意在影视、文学、艺术、体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全面开花 。 新冠疫情以来两国交流也未停止 , 双方仍举办了很多文化活动 , 拉斐尔画展今年就在中国展出 。
20世纪70年代 , 中国只有不到10所大学教意大利语 , 如今增加到20多所高校 , 有些中学也开设意大利语 。 两国继续扩大留学生的交流规模 。
世界格局正在形成新平衡 。 意大利很重视中国 , 主张在中美之间保持立场平衡 , 不主张选边站 。 相信中意合作还会加强 。
不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 才能达成全球治理和世界和平 。 在此过程中 , 中意交流互鉴会注入新内涵 。
兰珊德:意大利一直很支持中国 。 两国要加深了解 , 现在仍缺乏了解 , 要学会欣赏对方的优点 , 共同迎接全球气候变化等挑战 , 只有携手应对才能成功 。 我们必须努力 , 为下一代建设共同的未来 。
现在有很多中国学生到意大利留学 , 这是一个好趋势 , 希望可以巩固和发展这样的交流学习 , 双方找到共同的目标 , 实现共赢 。 (完)
受访者简介:
海上丝绸之路|东西问|对谈!东西方文明古国如何续写丝路新友谊?
本文图片
罗红波:女 ,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意大利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 , 兼任中国欧洲学会意大利研究分会会长 。 研究方向为欧盟/意大利经济研究及中意经贸合作研究 。 1993年获意大利总统颁发的共和国骑士勋章;1998年获意大利外交部颁发的文化奖;2005年获意大利共和国爵士勋章 。 撰写和主编的学术著作有《中小企业王国——意大利》(1996)、《西欧公有企业》(1994)、《产业区直面经济全球化——中意比较研究》(2008)、《变化中的意大利》(2017)等20余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