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DADA的梦想 奚美娟高鑫《突围》演母子带感,戏外她为儿子牺牲更多,太感人了( 二 )


她应该是那时候就认定了这师兄妹三人会大有作为且品性良好 , 而皮丹这不作为的亲儿子往后要是真惹了什么事 , 他们会看在师傅的面子上为他兜底 , 可谓用心良苦 。
不知道皮丹要什么时候才会迷途知返 , 脚踏实地的做点事 , 让他老娘安稳地享几天清福 , 也不知道程端阳还要为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操心到何时 , 后续的发展还挺让人期待的 。
不过比起在剧里演皮丹母亲做的付出 , 戏外奚美娟老师为了儿子牺牲得更多 。
1955年 , 奚美娟出生在上海近郊外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 家里有四个孩子 , 靠着父亲玩具设计师的收入维持生计 , 虽然生活过得不富裕 , 但他们一家的精神食粮却很充足 。
父亲喜欢看书 , 从小奚美娟也深受影响喜欢读书 , 但是因为贫穷的缘故并没有钱买很多书来阅读 , 于是她便读旧报纸 , 哪怕是在外面捡到班长废报纸她都能高兴上半天 。
在众多小姐妹中 , 奚美娟长得不算很漂亮 , 但说话轻声细语的她加上额头上那颗特别的痣却总能让人过目不忘 。
第一次与影像结缘是在奚美娟六七岁时 , 那时候她的父亲被借调到电影制片厂研制一种小型便携的放映机 , 后来她父亲借工作之便将放映机带回家 , 同时还向厂里借了一些小孩爱看的影带回家 , 放给孩子们看 。
虽然只有图像 , 没有声音 , 但是在那个年代已经很稀罕了 , 每天晚饭后 , 电影还没开始 , 他们的小房间里就挤满了邻居和小孩 。
虽然那时候还不知道何为电影 , 何为艺术 , 但看到影片里的那些人通过一个小小的放映机投到墙上能吸引那么多人观看 , 她就觉得是一件很神奇的事 。
1973年 , 18岁的奚美娟高中毕业被分到郊区插队劳动 , 一个月后恰逢上海戏剧学院过来招生 , 招生要求是必须高中毕业 , 奚美娟刚好是 。
当时奚美娟并没有想很多 , 只是想着大学里应该有很多书可以读 , 对于爱读书的她来说再好不过了 , 于是她毫不犹豫就去报了名 。
一开始奚美娟并不知道自己是去学表演的 , 她还以为是戏剧学戏曲 , 以后出来唱京剧的 , 直到她被录取后才知道是表演 , 对于不太爱表现的她来说要一开始知道是表演估计就不敢了 。
不过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 当时跟奚美娟一起被上戏录取的还有潘虹 , 她是早一年下乡插队的 。
不过比起潘虹的漂亮和自信 , 奚美娟没有她那么幸运 。
潘虹在大二时就获得出演电影《沙漠驼铃》的机会 , 之后她的人生就跟开了挂似的 , 光是1983年至1994年间就先后获得四届金鸡奖 , 三届金凤凰奖和三届小百花奖最佳女主角以及国内外多项女主角奖 , 成为首位登上《时代周刊》的华人艺人 。
当潘虹已经在各种电影作品里游刃有余时 , 奚美娟还因为自己的长相和没才艺郁郁寡欢 , 直到老师发现她的问题开导她 , 她才开始真正打开自己 , 将自己沉浸在人物角色里 。
大学四年 , 奚美娟没有出演任何影视作品 , 而是专注夯实专业知识 , 苦练声台表 , 毕业后以优秀的成绩被分配到了上海人民艺术剧院 , 主攻话剧 。
初次登上话剧舞台 , 有机会跟团里的老演员一起合作 , 奚美娟格外珍惜又压力加倍 , 比起在学校跟同学登台表演 , 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感觉 。
在学校那就像过家家 , 而这面对的是更多更真实的观众 , 你在台上表演的好坏 , 观众一下子就能感受得到 , 她知道要吃好这碗饭 , 做好这件事还必须下更多苦功夫 , 不能落下来 。
于是当别的同学急于在影视剧上发力时 , 奚美娟静下心来练话剧 , 终于在1988年 , 中国艺术节上她担任上戏剧目《中国梦》的女主角 , 并凭此夺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