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木水火土相克( 二 )


中国西周末年 , 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 。从《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 , 以成万物”和《左传》“天生五材 , 民并用之 , 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 , 二曰火 , 三曰木 , 四曰金 , 五曰土 。水曰润下 , 火曰炎上 , 木曰曲直 , 金曰从革 , 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 , 炎上作苦 , 曲直作酸 , 从革作辛 , 稼穑作甘 。”的记载 , 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 , 推演到其他事物 , 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 。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 , 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 , 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 , 自发地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 。就在这个时期 , 《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 , 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 , 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 , 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接触和观察 , 认识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 。“木曰曲直” , 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曰炎上” , 是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爰稼墙” , 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 , 生化万物的特性;“金曰从革” , 是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水曰润下” , 是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 。古人基于这种认识 , 把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 , 因此在概念上 , 已经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 , 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相比拟的各种事物、现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五行缺火的人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