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者 熟人比陌生人谈得更好?换位思考还是共情? | 谈判者的取舍( 二 )


这样做的结果 , 会让这个恋人在谈判中丝毫不计较自己的利益 , 甚至完全放弃 。
而“原则性谈判”中 , 挖掘双方潜在利益匹配的过程被完全跳过了 , 最终的结果根本做不到“双赢”;
实际上 , 这样的结果其实就是 , 由一方主动妥协给对方之后的“单赢” 。
我们说 , 这样的“给予者” , 过度共情 。
谈判者 熟人比陌生人谈得更好?换位思考还是共情? | 谈判者的取舍
文章图片
3 换位思考和共情
聊到这里 , 不得不再提一个更重要的心理学实验 。
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西北大学的亚当-加林斯基教授于2008年完成 , 并公布 。
(参考自:Adam D. Galinsky, William W. Maddux, Debra Gilin, and Judith B. White, “Why It Pays to Get Inside the Head of Your Opponent: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Perspective Taking and Empathy on Negoti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 (2008))
这个实验把谈判中的两种行为巧妙地区分出来 , 并做了量化统计和分析 。
它们分别是 , 
“换位思考”和“共情”
实验者认为 , 
“换位思考”是一种站在对方“脑中” , 去理解对方的思考 , 它聚焦于对方的理性;
“共情”是一种站在对方的“心中” , 去体会对方的情绪 , 它聚焦于对方的感性 。
哪一种行为能够带来更大的谈判收益?
实验邀请了70名MBA学生 , 来进行模拟谈判;
谈判的内容很简单 , 一个小加油站的收购;
买方被设定了一个最大收购预算 , 卖方也被设定了一个最低底价;
实验故意设计为 , 预算要小于底价 , 也就是谈判的ZOPA(成交)空间不存在;
但同时实验中还隐藏了其它的利益匹配机会 , 比如:
买方还需要在收购之后 , 雇一个经理来运营;卖方在卖了加油站之后 , 还需要一份工作来养家;
也就说 , 除了“买卖协议”价格是谈判的一个结果之外 , 双方能否完成“再次雇佣”关系 , 也是“双赢”的一个加分选项 。
实验是如何区分谈判者到底用了“换位思考” , 还是“共情”呢?
亚当教授很巧妙地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 , 在谈判结束后交给受试者完成;
其中判断使用“换位思考”的问题是 , 
我在谈判中强调了任何观点都有两面性 , 我们应该相互提醒并同时兼顾 。
其中判断使用“共情”的问题是 , 
当对方皱眉的时候 , 我能体会到他确实有难处 , 他很想卖但是不行 。
实验结果里 , 采用“换位思考”的实验者们 , 获得的谈判综合收益明显要好于使用“共情”的实验者 。
亚当教授用这个实验告诉我们 , 
“共情”的做法 , 针对谈判双赢结果而言 , 要差于“换位思考” , 有时候可能还对自己的利益有损害 。
谈判者 熟人比陌生人谈得更好?换位思考还是共情? | 谈判者的取舍
文章图片
4 小结
请留意 , 这篇文章并不是在否定“共情”这个做法的重要性;
相反 , “共情”能力是一个谈判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之一 , 尤其是在一些极为特殊的谈判场合 , 比如 , 人质谈判 。
在那些“情绪”是让谈判陷入僵局的最大原因时 , “共情力”可能是唯一你需要去提高的能力 。
在“谈判者的取舍”这个系列中 , 我试图一边强调“给予者”在谈判中做出“给予”的重要性 , 一边希望提醒读者 , “给予者”有时会陷入被人利用的窘境;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