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技能大赛 中国00后赢的这个世界第一,足以踩碎“学历歧视”( 四 )


真正的奥运会赛场上冠军们大多有童子功 , 从小展现出天赋 , 开始训练 。
但在号称“技能奥赛”的世界技能大赛上 , 几乎所有选手都是“半路出家” , 初中毕业后在技校、中专里学的技能 。 像汽车喷漆冠军蒋应成 , 他的父亲早年应病去世、母亲不辞而别 , 由爷爷奶奶抚养 。 老人去世后又辗转在伯父、叔叔家生活 , 初中毕业后选择去职校学技术 , 目的是纯粹的谋生 。

而砌筑冠军梁智滨 , 他选择当建筑工人是因为“周边人都这样” 。
因为他出生于有“中国建筑装饰之乡”称号的广东吴川 , 当地官方信息形容 , 有20万建筑大军活跃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 。 而他所在的职校 , 并形容为“大多来自比较苦的家庭” 。
混凝土项目如果没有世界技能大赛 , 农村出生、学历不高的梁智滨 , 人生出路大概率和他的亲戚们一样:在工地上当一线工人或测量员 , 干得好的话做到中层 。 这也是绝大多数参赛选手原本为自己规划的人生路径:从职校、中专毕业后去社会上打拼 , 成为大众视野里形象模糊的劳工群体 。

不少选手还是在校生 , 他们的参赛理由也无比简单直接——能换学分、好毕业 。
至于参赛后是否会彻底改变人生 。 对平均年龄不超过22岁的中国队队员们来说 ,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太难推测了 。
如果从直接好处来看 , 参赛的结果是值得的 。
往届大部分金牌选手 , 回国后仅是各级政府的奖励加起来就有近百万 , 同时还大概率会被直接聘为教师 , 享受副教授、教授待遇 。

有的被列入优质人才名单 , 享受到相应补贴 , 完全算得上衣锦还乡 。 但对更广大的技能行业从业者来说 , 这条衣锦还乡的路依旧是狭窄的 。 且对国内大多数人来说 , 这条路是陌生、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与肯定的 。

中国第一次在砌筑项目拿金牌时 , 瑞士一家报纸对此的报道是:2013年的技能大赛上还看不到中国拿金牌的希望……但眼下 , 中国已经是世界冠军 , 而且“几乎再也无法被打败了”而2019年现场对外国参赛队伍进行采访 , 他们第一反应也是砌筑项目厉害 。 但这一事迹 , 反倒是在国内并不出名 。
中国参赛后来者居上 , 成为奖牌霸主其实是一件意料之中的事 。 国内有亿万劳动大军 , 哪里会缺人才 , 只不过是世俗意义上不够理想的学历、工作、境遇 , 让他们长久地被置于大众视野之外 。 个别选手在世界大赛上获奖 , 其实难以一朝一夕地改变行业收入、行业待遇等等现实问题 。 但至少能改变大众乃至世界 , 对劳工群体的看法与认知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