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团团医生LYNN 本轮疫情重症比例偏高!柳叶刀:这款上市30年廉价药可降低重症率( 二 )


图. TOGETHER试验中住院的疗效概率和贝叶斯相对风险基于 Bayesian beta-binomial 模型 , 有证据表明氟伏沙明可有效降低“住院”终点 。 “住院”的定义是在病情进展情况下留院 , 或转至三级医院(图A:ITT人群;图B:改良的ITT人群) 。 与安慰剂组相比 , 氟伏沙明组终点事件发生率较低(ITT 人群为 99.8% , 改良TT 人群为 99.7%) 。
在次要结局的分析中 , 氟伏沙明组和安慰剂组的数据均没有显着差异性:· 第 7 天的病毒清除率 (p=0.09)· 因新冠病毒住院 (p=0.10)· 全因住院 (p=0.09)· 住院时间方面 (p=0.11)· 住院天数 (p=0.06)· 死亡率 (p=0·24)· 死亡时间 (p=0.49)· 机械通气天数 (p= 0.90)· 恢复时间 (p=0.79)· PROMIS 全球物理量表 (p=0·55)· 心理量表 (p=0·32)
图. TOGETHER试验中氟伏沙明与安慰剂的亚组分析由于耐受性的问题 , 84名患者停止了氟伏沙明治疗 , 64名患者停止了安慰剂治疗 , 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数量没有显著差异 , 但氟伏沙明组的绝对数量低于安慰组 , 这可能是氟伏沙明的抗炎作用降低了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率 。 这一不良反应数据与此前“接受氟伏沙明治疗的确诊患者更少需要住院和/或机械通气”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
以上种种数据和证据 , 都阐明了氟伏沙明的广泛可用 。 有研究者大胆预测这项研究有可能直接撼动COVID-19诊疗指南的修订 。 但是 , 氟伏沙明对新冠肺炎的潜在机制依旧众说纷纭 , 初步研究结果认为 , 主因是氟伏沙明通过激活S1R的抗炎作用 。 另一种机制可能是氟伏沙明的抗血小板活性 , 降低形成血栓的风险 。 还有研究者认为 , 这可能与氟伏沙明可增加血清褪黑素的水平有关 。 可即便如此 , 氟伏沙明的普适性依旧值得我们期待 。 氟伏沙明 , 普适在哪?氟伏沙明作为一种廉价的现有药物 , 可减少高危人群对疾病高级护理的需求 , 节省医疗资源 , 降低社会压力 。 根据氟伏沙明在某药品售卖平台的售价 , 按TOGETHER试验上的疗程(100mg bid , 连续10天) , 合计需要服用40片 , 不算医保报销购买两盒的花费是130元 。 最重要的是 , 我们对它非常熟悉 。 迄今 , 氟伏沙明已被临床应用27年 , 至少被数以亿计的患者服用过 , 它的临床反应与副作用 , 要比新研发的疫苗和药品熟悉得多很多 。 这种“老药“特有的安全性与安全感 , 可以助力医生得到更好的推广 , 也许比普及疫苗接种还要容易 。 然而 , 截至2021年10月19日的 , NIH的 COVID-19诊疗指南针对氟伏沙明的指导意见依旧是“尚未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推荐用于治疗COVID-19”。 毕竟这些临床研究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例如试验过程中的护理操作并未得到规范与统一 , 采样区域仅在巴西一国之内 。 推动这款平价药物的临床应用 , 还需要更多的大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数据 。 路还很长 。
图. 来自www.covid19treatmentguidelines.nih.gov【红团团医生LYNN 本轮疫情重症比例偏高!柳叶刀:这款上市30年廉价药可降低重症率】.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