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伏天,三伏天什么意思( 二 )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另外 , 夏季雨水多 , 空气湿度大 , 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
【三伏天养生保健】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很多人会出现身体乏力、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和体重减轻等现象 。
保健专家提醒说,此时节 , 养生保健一定要加强营养 , 保证人体必须的水分、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物质的补充 。在膳食调理上,多食用一些能提神醒脑、增进食欲、健脾利胃的苦味和酸性食物,少吃脂肪类厚腻荤腥的食物,更要少吃辛辣之品 , 以适应夏天胃肠的消化能力 。
【三伏天冬病夏治冬】
病夏治治疗的最佳时间是“三伏天” 。因为夏季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季节 , 也是人体中阳气最旺之时 , 此时通过适当的内服或外用一些药物 , 最易驱除体内寒气 , 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 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方法较多,医生根据病症不同,选择一两种方法来治疗 。主要有:穴位药物敷贴、中药内服、针灸、药物注射、推拿、埋线、刮痧、拔罐、熏洗等 。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可采取穴位药物敷贴,即在三伏天里,将配好的中药碾成粉末,制成膏药,分别贴在人体不同的穴位上 , 过4至6小时后自行取下,每周或每10天1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而痹证属风寒湿者及其他虚寒性疾病者可试试艾灸 。冬病夏治的效果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当年就能见效,有的患者则需要坚持几年 。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 。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反复研究,证明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着 。临床选用具有温通经络、温肺化痰、散寒去湿、通行气血、补养阳气、增强体质等作用的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等中药研成细末 , 取汁调成膏状,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的穴位以治疗不同的疾病 。如贴敷天突、膻中、肺俞等穴位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贴敷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治疗胃痛;贴敷颊车、风池等穴治疗面瘫等均获满意疗效 。
贴敷疗法一般在夏季三伏天贴敷为最好,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 。于三伏天各敷一次 , 连贴三年 。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贴敷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

什么是三伏天,三伏天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三伏天是什么意思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 。三伏天之所以最热,是因为入伏后 , 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 。进入三伏 , 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 , 加上平均风速较小,雷雨之前气压较低,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 , 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