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 《第一炉香》被骂惨,她还是不肯放过张爱玲( 二 )


比如《女人四十》,那是一个中年女性苦苦支撑于家庭和工作、身处重压之下依然勇敢前行的生活史诗;
比如《天水围的日与夜》,走进发生过多起惨案的「悲情市镇」,去凝视底层人物艰辛的日常和温暖的情感;
比如《桃姐》,将镜头对准养老院,探讨老无所依的困境……
在宏大的时代里,这些普通人实在是微不足道,但他们的喜怒哀乐、与命运的抗争与妥协,恰恰是你我具体而微的一地鸡毛 。
但许鞍华的目的,并非要毫不留情地撕开生活的口子,让观众瞧瞧现实到底有多血淋淋,而是带着一颗悲悯的心,去接近有些有肉的「人」 。
所以,她的电影在展现残酷之外,蒙上了一层温情 。
这恰恰是许鞍华与张爱玲最大的区别 。
张爱玲 《第一炉香》被骂惨,她还是不肯放过张爱玲
文章图片
图 | 源于《桃姐》剧照
在小说中,张爱玲总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冷静又克制地叙述人物的遭遇,既有不得已的妥协和扭曲,更有皮囊之下的虚伪和丑陋 。
她也是最公正的作者,不带同情和褒贬地呈现故事本身,偶有讽刺,却并不让人觉得尖酸刻薄 。
正因为深知人于时代下的「可为」和「不可为」,张爱玲最终选择了冷眼旁观,字里行间,只有苍凉 。
但对于许鞍华来说,“所有的电影,其实都指向救赎 。”
比起沉溺在生活那隐秘的角落里,她更愿意去尝试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超脱出来,活出另一种可能性 。
于是,当《男人四十》里张学友扮演的林耀国遭遇中年婚姻危机时,许鞍华把狗血的生活引向了诗和远方——林耀国与妻子诵读《赤壁赋》,约定在三峡淹没前去看看那的风光,危机宣告终结 。
许鞍华的「救赎」,注定与张爱玲的「苍凉」分道而行 。
张爱玲 《第一炉香》被骂惨,她还是不肯放过张爱玲
文章图片
图 | 许鞍华
张爱玲 《第一炉香》被骂惨,她还是不肯放过张爱玲
文章图片
1947年,许鞍华出生在辽宁鞍山 。
时代把漂泊写进了她的宿命,而家人把故乡写进了她的名字 。
两个月后,父母带着襁褓中的女儿移居澳门,与祖父母团聚;长至5岁,许鞍华前往香港定居,在那念完中学和大学,硕士毕业后,又赶赴英国攻读电影专业 。
张爱玲 《第一炉香》被骂惨,她还是不肯放过张爱玲
文章图片
图 | 许鞍华
这些经历,又与张爱玲何其相似 。更因为上海对香港的影响,许鞍华自小便接触过上海的人和文化,“我太了解上海,没一点陌生感觉 。”
时空的错位,反而让她与张爱玲「一见如故」 。
然而,她们始终不同 。
对于张爱玲而言,香港是异乡,上海才是故土 。笔锋落到纸上,她可以连绵不断勾勒出上海的种种细节,甚至偏爱地将大篇幅文字留给它 。
张爱玲属于上海,但许鞍华属于香港 。
“香港经常是我电影的主题——一切有关香港人的生活方式、感受、交流、喜悦和痛苦 。”
她在《投奔怒海》和《胡越的故事》里,回顾那些越南难民逃亡至香港的往事;在《千言万语》里,还原社会活动中香港本土知识分子的理想与现实;在《明月几时有》里,找寻香港东江纵队的抗战记忆……
张爱玲 《第一炉香》被骂惨,她还是不肯放过张爱玲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