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情长 反刍离婚:谁为我们烙下伤痕
1
转眼 , 离婚一年有余 , 当初的动荡不安渐渐趋于平静 。 一个人安静下来的时候 , 却还是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 可能因为她仍然是单身——我还不习惯用“前妻”来称呼她——使我心里多少有些内疚 。 我常常回想14年的婚后生活 , 觉得我和她的出身背景、来自各自原生家庭的烙印对这段婚姻影响至深 。
2
我出身在南方鱼米之乡的一个古镇上 , 父亲是个技术员 , 作为小儿子 , 我从小备受父母宠爱 , 姐姐比我大8岁 , 对我也是有求必应;她出身在附近乡下的一个小村子里 , 母亲是童养媳 , 她在四姐妹中排行老四 , 下面还有一个弟弟——毫无疑问 , 她的幺弟垄断了家中的宠爱 。
我的父母和睦恩爱 , 而她的双亲关系一直不太好 , 彼此争斗了一辈子 。 她的父亲老实憨厚 , 沉默寡言;母亲则是位典型的传统女性 , 精明能干 , 一辈子都在操持家务 , 有好吃好喝的统统留给儿子和丈夫 , 自己连滴汤星都不舍得喝 。 由于她母亲的坚持 , 才让四个女儿都通过读书跳出了“农门” 。 这是她母亲毕生的骄傲 , 她们姐妹也深念母恩 。 在她的家庭中 , 父亲实际上被边缘化了 , 除了年轻时外出闯荡过一阵 , 一辈子几乎都面朝黄土背朝天 , 唯一的乐趣就是晚饭桌上就着随便什么菜喝上一盅黄酒 。
成长于迥异的原生家庭 , 使得我和她在性格和价值观上差异不小 。 我个性乐观 , 重视现在多过于担忧未来 。 这一点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我的储蓄观念 , 我总认为 , 要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才去储蓄 。 读大学时 , 因父亲去世家中失去了经济支柱 , 但我还是将助学金、抚恤金、姐姐的汇款基本用于吃饭 , 以班上“最穷穷人”的身份吃着中等偏上的伙食 。 而她则截然相反 , 性格偏于悲观 , 总是对生活充满忧虑 , 宁可克扣现在也要为将来储蓄 。 我们结婚后 , 无论多么少的收入她都能省出十几二十块来 , 虽然偶尔也能给我点小惊喜 , 但大多数情况下却与我的生活观相悖 。
父母生我们时年纪都很大了 , 所以我们早早地就得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 , 以致家底很薄 , 这更令她终日为钱担忧 。 我们在一个城市工作时 , 她愁没钱 , 急急赶我离家去赚钱;当我根据“一家两制”原则外出挣钱时 , 她又抱怨我不在身边 。
我是个典型的“冲动主义者” , 常常不经深思熟虑便付诸行动 。 这种个性与她的悲观主义性格撞到一起 , 大概是天底下最糟糕的组合了 。 为了照顾家庭 , 我几次从大城市莽撞地辞职回家;过一阵为了挣钱 , 又背起行囊外出谋生 。 而她呢 , 我在外 , 她抱怨人 , 我回家 , 她担心钱 。 这样反反复复了许多年 , 我的职业生涯基本是在几大城市和老家之间来回折腾 , 直到后来再也折腾不起为止 。
3
我的原生家庭是中国家庭中常见的“男强女弱”结构 , 父亲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和主心骨 , 母亲居辅助地位 , 因为是只有一子 , 所以子女地位平等;她的家则是“女强男弱”结构 , 母亲看似柔弱实则垄断家庭权力 , 四个女儿居次要地位 , 唯一的儿子享受全家宠爱 , 而父亲基本上是个缺位的角色 。 受家庭结构的影响 , 我主张家庭中成员平等 , 没有必要独宠儿子;她则万事以儿子为先 , 宁可拉着我一起忍冻挨饿 , 也要把一切好的东西留给儿子——就算一盘牛肉 , 也只切给儿子吃 , 不许我动筷 , 这对于天生好吃的我来说是痛苦的 。 我被家人宠爱了半辈子 , 在自己的婚姻中却再也享受不到受重视、受呵护的“特权”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人性潜规则:你的价值,决定着你在别人心里的位置
- 梦里的人,不会因为梦的荒诞,从而察觉是梦
- 人生的意义,就是接纳生活的所有,在生活中改变自己
- 厉害的人,都在培养自己这几种能力,希望你也有
- 女人,永远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
- 离婚|女人离婚后生活怎么办?这个女人讲了真心话
- 付出过才知道,这三种人,不值得放在心上
- 马斯克给年轻人的忠告:这3个,孩子越早知道越好
- 充满遗憾的人生,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 《开端》众生皆苦!除了小人物让人破防,还隐藏着什么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