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鲁迅逝世后,儿子周海婴不忘父亲嘱托,终于活成了普通人( 二 )


正如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写道:
“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 。”
“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
或许从那时开始,鲁迅就奠定了海婴一生的基调:不必光芒万丈,不必成为别人,只需按照喜好,成为自己 。
鲁迅 鲁迅逝世后,儿子周海婴不忘父亲嘱托,终于活成了普通人
文章图片
鲁迅 鲁迅逝世后,儿子周海婴不忘父亲嘱托,终于活成了普通人
文章图片
依照天性,海婴的事业不仅没有成为鲁迅的延续,反而与鲁迅颇为喜爱的文学南辕北辙 。
这一切,与海婴从小历经过的种种密不可分 。
海婴100多天时,鲁迅带着全家去照相馆里拍合照 。
小小的海婴,还无法走路说话,但却对第一次见到的,可以发出剧烈闪光、声音的“镜匣子”,异常感兴趣 。
鲁迅发现海婴对镜头的喜爱,很注重培养他看电影、戏剧,不论走到哪儿,都要合张照 。
一次,鲁迅带海婴到日本去,拍照时鲁迅感慨道:“我曾在日本的照相馆里,给他拍过一张照,他满脸顽皮,真像个日本孩子 。”
通过镜头定格海婴的成长,是鲁迅始终在做的事 。
鲁迅 鲁迅逝世后,儿子周海婴不忘父亲嘱托,终于活成了普通人
文章图片
少年周海婴
在这样的熏陶下,周海婴对摄影有了模糊的概念,但那时候,他还不知道,自己未来将会与摄影结下长达70年的缘分 。
一切有迹可循,海婴5岁多的一天,跟鲁迅一起乘坐黄包车 。
鲁迅看到车夫的手受伤了,不急于赶路,而是语气温和地让车夫等一下 。
小小的海婴站在父亲身旁,不知所以然 。
他好奇地望过去,只见父亲用随身携带的绷带,动作温柔地给车夫包扎 。
这个场景如一个个慢镜头堆叠在一起,诠释了最底层人民的苦难,也诠释了父亲的共情之心 。
海婴深深被震撼了 。
从那一刻起,海婴学会了平视世界,喜欢上了观察普通人的一举一动 。
在海婴眼中,时代背景下的普通人,都过得那么艰辛,大家饱受战争侵袭,很多人流离失所 。
可每个人都向死而生,掩藏不住坚强的底色 。
鲁迅 鲁迅逝世后,儿子周海婴不忘父亲嘱托,终于活成了普通人
文章图片
周海婴摄影作品
海婴逐渐开始明白,自己因为父母的奋斗,过着相对优渥的生活,可是他也想跟父亲一样,为普通人民做些什么 。
还没来得及等他做出些什么,鲁迅就因病去世了 。
临终前,他嘱咐许广平:“孩子长大,尚无才能,可寻点小事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
这就是鲁迅对孩子的希冀,他不求海婴名震四方,只求他健康成长,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工作,好好生活 。
鲁迅的临终嘱托,让海婴明白,他不用成为父母的延续,父母那些未完成的梦想,不必他去实现 。
他是他自己,可以去做一场全新的梦 。
鲁迅 鲁迅逝世后,儿子周海婴不忘父亲嘱托,终于活成了普通人
文章图片
鲁迅 鲁迅逝世后,儿子周海婴不忘父亲嘱托,终于活成了普通人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