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最大的悲哀,中年以后才读懂朱自清《背影》


子女最大的悲哀,中年以后才读懂朱自清《背影》
文章图片
父母在 , 不远游 , 游必有方 。
说不出口的爱才是真爱 , 世人表达爱意多半露骨 , 唯有一种爱 , 缄默才是打开它的正确方式 , 那便是父爱 。
汪曾祺写他的父亲 , 会为他做西瓜灯;会把胡琴的老弦拆下来放风筝;会在抽烟时给儿子也来上一根;还会在儿子写情书时在一旁瞎出主意 。
最后 , 多年父子成兄弟 。
这样的父亲好是好 , 但终究是别人家的 , 好得有点不真实 。
鲁迅也写父亲 , 只是他笔下的父亲是当铺与药铺奔波之间的一点产物 , 在鲁迅为父亲完成叫魂仪式后 , 父亲终于复归平静 。
他对父亲有爱 , 可更多的是愧疚 , 鲁迅爱得太累 。
唯有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 , 可引起多数人的共鸣 。
那是一张标准的读过“弟子入则孝 , 出则悌”的脸 , 也是一张读过“君君 , 臣臣 , 父父 , 子子”的脸 。
圆圆的 , 胖胖的 , 三分红润六分沧桑 , 余下一分是对人生的无可奈何 。
更多内容↓↓↓1/81234567下一页朱父在为长子朱自清娶妻后 , 家境衰败遭遇中年危机 , 父子失和却始终碍于面子不肯和好 , 直至人生的最后时光才原谅朱自清 。
子女最大的悲哀,中年以后才读懂朱自清《背影》
文章图片
《背影》在一开始就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
开篇即点题 , 干净利落 , 皆因描写对象是父亲 , 所以无需遮掩 。
作为儿子的朱自清竟与父亲两年多未见 , 其中滋味想必不好受 。
在他的脑海里印象最深的不是父亲的脸 , 却是背影 。
幼时父亲会把儿子护在背后 , 为他遮风挡雨 , 遥想当年也一定是父慈子孝 。
背影象征着父亲对孩子和家庭的爱 , 默默无言却宽厚有力 。
朱自清这篇文章好就好在 , 他一开始就将父亲的狼狈描写得淋漓尽致 , 他着墨不多 , 只七个字便把昔日高大的父亲臊得脸上无光:“又借钱办了丧事 。 ”
祖母去世 , 连办丧事的钱都要借 , 家里光景可想而知 。
作为儿子 , 朱自清的父亲失去了妈妈 , 心里一定悲痛难当 。
作为父亲 , 朱自清彼时刚结婚 , 家里一切大小事务都还需要朱父操持 , 他要有个父亲的样子 。
当朱自清“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时 , 朱父一副宠辱不惊的样子:
“事已如此 , 不必难过 ,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这不仅仅关乎一个父亲的颜面 , 更是一个父亲的责任与担当 。
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狼狈不堪 , 一出场就被儿子打翻在地 。
可是这样一位父亲才让我泪眼婆娑 , 没有光环的父亲才更容易亲近 , 温情可爱 。
子女最大的悲哀,中年以后才读懂朱自清《背影》
文章图片
子曰:“父母在 , 不远游 , 游必有方 。 ”
儿子一人渡江去浦口 , 朱父终究放心不下 , 于是由先前“本已说定不送我”到“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
朱自清失去了一次独自冒险以证明男子汉气概的机会 。
读《背影》最有趣的地方在于 , 前半部分作者细腻地还原了当年的少年意气 , 刚结婚又考取了北京大学 , 那是十八岁朱自清的高光时刻 。
他的人生才刚开始 , 春风得意 , 马蹄甚疾 。
朱自清对前途充满好奇 , 久在樊笼里 , 梦想一飞冲天 。
朱自清想要独当一面的急迫心情呼之欲出 , 父亲在他面前落魄至极 , 处在人生的至暗时刻 。
父亲的同行 , 于他是一种控制 。
在旅途中朱自清显示出洞明世事的“老成” , 在父亲和脚夫讲价时 , 少年人露出了想要僭越的端倪: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