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最大的悲哀,中年以后才读懂朱自清《背影》( 二 )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 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 非自己插嘴不可 。 ”
然而 , 最终讲定价格的还是父亲 。
在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时 , 朱自清的心理是这样的: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 , 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 , 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 , 我现在想想 , 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总躲在父亲背后指点江山 , 自以为洞明世事 , 锋芒毕露的少年意气在历经半世浮沉的中年人看来 , 不过是稚气未脱 。
若真的让朱自清与茶房周旋 , 我想他一定手足无措 。
少年的亮光被父亲守护得好好的 。
我上初中读到这里时 , 内心对朱自清的这种心理极为理解 , 大呼朱自清是高手 。
每个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叛逆少年背后 , 都有一个以社会资源全力支撑的父亲 。
也曾灼灼其华 , 然而终究零落成泥更护花 。
子女最大的悲哀,中年以后才读懂朱自清《背影》
文章图片
《背影》中最经典的桥段便是父亲越过月台替朱自清买橘子 。
为什么说是替呢?
原本朱自清要去 , 父亲拦下了他 。
那段对于父亲买橘子的动作描写已被说烂了 , 我不再分析 , 只想说说买橘子这个举动的深长意味 。
毫无疑问 , 买橘子是临时行为 , 几个橘子又能值多少钱呢?
以这种低贱之物给儿子作旅途中的零嘴 , 实属无奈 , 这里透出了父亲想努力把最好的爱给儿子的心酸 。
这几个橘子又实在比鸡鸭鱼肉要好得多 , 恰恰因为橘子的低贱衬托出父爱之深沉 。
古有陆绩怀橘报答母亲养育之恩 , 如今身份反转 , 不同的故事 , 同样的温情脉脉 , 涕下沾襟 。
橘子 , 经此浓墨重彩的一笔 , 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绕不开的重要意象 。
父亲买回橘子 , 艰难地攀上月台 , 又艰难地下来 。
少年的朱自清此时终于看清了父亲在生活中艰难腾挪的真实面貌 , 不再只看到背影 。
横贯在父亲面前的月台也正是父子感情的屏障 , 十多年了谁也没试图打破这道屏障 。
朱自清是长子 , 父亲对他寄予厚望 , 在学习上对他也是极其严厉 。
幼时如果老师对朱自清的评价不好 , 父亲就会训斥儿子 , 怒极时甚至一把火烧掉作文本 , 吓得儿子嚎啕大哭也不心软 。
然而在朱自清目睹父亲替他买橘子的艰难过程后 , 他的眼泪又出来了 。
他写道:
这是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理解 , 也是儿子对于父亲的释怀 。
他明白原来世事不像年轻时那样容易 , 世事人情这门学问自己似乎没有父亲修得好 。
自车站一别 , 没了父亲的庇护 , 少年意气还是被柴米油盐磨干净了 。
他也承认自己作为父亲失败的一面 。
儿子阿九才两岁半时 , 因为特别爱哭 , 便将他按在地下打了一顿 。
阿菜才过周岁 , 还不大会走路 , 就因为缠着母亲的缘故 , 居然将她紧紧地按在墙角里 , 直哭喊了三四分钟 , 因此生了好几天的病 。
他自怨自艾说:“孩子们的折磨 , 实在无法奈何 , 有时竟觉着还是自杀的好 。 ”
俗语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 , 即是如此 。
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冬天》 , 文中写到了年少时和父亲一起吃白煮豆腐的情景:
此时朱自清笔下的父亲是如此舐犊情深 , 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他对父亲深情地回应 。
只是父子俩真正言和 , 却是在朱父大限将至时 。
当朱自清的三弟把他写的《背影》递给父亲 , 这位和儿子别扭了半辈子的老人 , 读着以白话文写成的父子情深 , 情不自已 , 泪眼婆娑 , 原谅了自己的长子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